PS:关于熹妃钮祜禄氏的家世考。
===
我写熹妃的阿玛是白身,家族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人物,肯定又有人要站出来说我乱写,因为众所周知熹妃的阿玛是四品典仪凌柱,所以在这里解释一下。
===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件事,史料记载,都有一种盖棺定论的意思。
===
比如马佳图海,他最初是笔贴式开始干起,然后改任内国史馆侍读兼任明史纂修官,内秘书院学士,弘文院大学士列议政大臣,加太子太保兼管刑部尚书。后来康熙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平定吴三桂叛乱,封为三等公。后面雍正追封他为一等忠达公,配享太庙。
===
图海上位有个过程,不是来就是一等公,但是我们后世人说起他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代入的都是一等公图海,或者是抚远大将军图海。
===
同理,熹妃阿玛凌柱的四品典仪,这个也是盖棺定论,不是他一直都是四品典仪,而是他最后最高做到了四品典仪的官职。
===
其次是熹妃的家世。
===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镶黄旗钮钴禄氏弘毅公家谱》:说熹妃家“原在镶白旗,乾隆元年改隶属镶黄旗”。
===
祖上是阿灵阿巴颜,有两子,长子萨穆哈图 ,次子都凌格。
===
萨穆哈图生额亦腾,也就是孝圣宪皇后的曾祖父。都凌格生弘毅公额亦都,康熙孝昭仁皇后祖父。
===
萨穆哈图生子二人。长子额亦腾、次子吴讷赫。
===
长房这一支,额亦腾生子三人,长子佛荪、次子吴禄、三子察穆达。吴禄生子二人,长子凌泰、次子凌柱。
===
二房这一支,吴讷赫孙,宝柱任笔帖式,伊喇齐任给事中。
===
注意呀,萨穆哈图这边除了吴讷赫的两个孙子外,其他人都是没有官衔的,而孝昭皇后的祖父是明确写了弘毅公额亦都。
===
考据额亦都的生平,额亦都幼年时,父母被仇家杀害,自己因躲在邻村得以幸免。后来年仅十三岁的额亦都手刃仇人,前往嘉木瑚寨投奔姑父穆通阿,并与表兄哈思护相处甚欢。努尔哈赤途径嘉木瑚寨,借住在穆通阿家中。额亦都与努尔哈赤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决定跟随于他。当时,努尔哈赤处境艰难,家中只有十三副盔甲。族人龙敦等人因惧怕明朝,打算杀死努尔哈赤向明朝请功,于是遣人在夜里袭击。努尔哈赤幸有额亦都随侍左右,得以转危为安。
===
也就是说,清朝最显赫的家族钮祜禄氏在清朝的发家史,完全是靠额亦都一个人追随努尔哈赤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家族亲人原因。
===
这里很有意思,额亦都父母双亡后,投靠的竟然是姑父,而非伯父萨穆哈图一家,可以看得出来彼此之间关系不怎么样。
=====
因为当时蒙古那边有小儿子养老继承家业的习俗,其他儿子一般成年就分家出去,所以兄弟之间一般关系都不好,因为谁也不知道有没有下一个弟弟。
===
《史集》载:“蒙古自古的风俗,在期生时,遣其诸长子居于外,分予财产、牲畜属众;其作则尽属幼子。”
===
《蒙古法基本原则》一书说:“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克规定,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直到现在,蒙古人分家继承财产都是照长子与末子为主的习惯进行的。
===
满人深受蒙古影响,因此在完全接受汉化之前,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福临的幼子都是夭折的下场。
===
所以钮祜禄氏的强盛,作为伯父的萨穆哈图这一支应该是没有沾到多少光的【我觉得不打压都算好的了】,因此萨穆哈图这一支应该是一直都没有当过官,而不是因为史料不全或者是被人漏写。
===
试想一下,祖上三代人都没有出一个官员,在熹妃大选之前,凌柱凭什么能当官?
===
要知道康熙从登基开始可是一直提防钮祜禄氏一族的,能不提拔,就不提拔,一直在分裂钮祜禄氏一族的势力。在萨穆哈图这支什么功劳都没有,在官场上几乎没有身影的情况下,凌柱凭什么能够得到恩典。
===
如果说要分裂钮祜禄氏一族,凌柱这支不在镶黄旗,提拔起来也分裂不了什么,因为人实在是太少了,没啥战斗力。
===
这点可以从后面乾隆给母族抬旗给世袭佐领之位看得出来,凌柱所管的佐领下的人丁都是从镶黄旗那支九个世袭佐领下面扣出来的【题外话,钮祜禄氏一族不止九个世袭佐领,只是在满洲镶黄旗只有九个,在其他旗还有】,才凑满一佐领。
===
与之相反的就是乌雅氏,雍正继位抬旗后,也给了乌雅氏世袭佐领之位,但是乌雅氏一族自己就凑满了一佐领人丁。
===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4: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
===
《乾隆实录》卷7:雍正十三年冬,今外祖凌柱尚在公中佐领。朕应推广皇太后之恩,特赐佐领,俾其子孙世相承袭。但伊等一支人丁不敷编集。凌柱之叔祖额亦都巴图鲁,军功所得俘户甚众,故编为九佐领,内滋生人丁颇多。可于此内酌编一佐领,共成十佐领。其新编之佐领即令凌柱之子管辖,将来子孙世袭罔替。其族中子弟有愿入新编佐领者听之。
===
根据《镶黄旗钮钴禄氏弘毅公家谱》说彭氏【熹妃的额捏】,宝坻县生员彭武功之女,生于康熙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乾隆六年,七十寿辰。乾隆赐“古稀人瑞”的匾额给外祖母。
===
熹妃的两个妹妹,二妹嫁正蓝旗汉军生员郑廷辅,三妹嫁镶白旗满洲刑部笔帖式妈金泰。
===
从额捏的娘家,到两个妹妹的夫家,都是小门小户,可想而知熹妃娘家家世并不好。古代很讲究门当户对的,就算是低嫁低娶也是有一定底线的,就像皇子嫡福晋不可能是九品小官之女。
===
好,我知道这个时候会有人会说,万一凌柱是天才了,自己在官场上打拼出一片地盘了,比如和珅童鞋。
===
那我们就要说另外一件事了,凌柱活了多久?
===
网上随便一查,显示都是1754年去逝,也就是乾隆十九年。但是这个时间是错的。
===
根据史料《清代外戚列表》,凌柱身上的一等承恩公的爵位,是在乾隆十二年十二月戊子,由自己的长子伊通阿袭。后面是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壬辰凌柱次子伊松阿袭。
===
古代袭爵,是必须要人死了才能继承,因此凌柱应该是在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去逝。凌柱长子伊通阿在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壬辰去逝,爵位由凌柱次子伊松阿继承。【换句话说,就是凌柱长子没儿子】
===
根据钮祜禄策楞【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曾孙、太师遏必隆之孙、内大臣尹德长子】在乾隆十七年三月的奏折,说他在二月收到了家信“知舅舅伊通阿之母、臣伯母因病身故”,于是他给乾隆上了奏折“谨恭折奏请皇太后圣躬万安”。
===
可以得知乾隆十七年二月熹妃的母亲彭氏去世。
===
因此大大小小网站上那个1754年(乾隆十九年)是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这日期就根本对不上,各种意义上都对不上,在没有在其他史料考据出来之前,这里以为我准。
===
我怀疑,是有人把某些小说当真了,然后在百科上进行了更改,然后全网都直接复制粘贴没去考据,才造成了这种情况发生。再说一次,几个网站的百科都是可以人为修改的,不能全信!!!
===
回到正题,小天使们,凌柱在自己的外孙当了皇帝后,可是又活了十二年,十二年呀!乾隆不可能不给自己的外祖父施恩,清朝一二品虚职也是有的,但最后凌柱最高也只当上了四品典仪的官职,可想而知凌柱之前官职应该比较低,让乾隆敢不越N多级给一二品官职。
===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四品典仪,在清朝到底是个什么官职。是不是监督百官礼仪那么高大上。
===
查清朝官职,只有王公府第官属设置有:从四品典仪、从五品典仪、从六品典仪、从七品典仪、从八品典仪。
===
亲王,设长史一人,一等护卫六人,二等护卫六人,三等护卫八人,四品典仪二人、五品典仪二人、六品典仪二人。郡王,设长史一人,一、二、三等护卫共十五人,五、六品典仪共四人。贝勒,设司仪长一人,二、三等护卫共十人,五、六品典仪共三人。贝子以下,只有护卫、典仪并人数递减。
===
王公府第的属官都是京职武官。王府长史是正三品,一等护卫是从三品,贝勒第司仪长是正四品,二等护卫、四品典仪是从四品,三等护卫、五品典仪是从五品。
===
典仪是王公府第的属官,在熹妃是雍正格格的情况下,凌柱不可能去担任其他王公府第的属官,其他皇子也不可能任命他当自己府上的典仪。因此他这个四品典仪,应该就是雍亲王府典仪。
===
而雍亲王府的典仪,由雍正自己任命。
===
换句话说,凌柱这个四品典仪的官,应该就是雍正给的,让自己的女人和儿子脸面上没那么难看,就如他给宠妾侧福晋李氏的阿玛捐了一个知府的官衔一样。
===
然后这里还有一个隐晦的含义,那就是凌柱在担任典仪之前,没有在其他衙门担任过官职。
===
雍正在皇子时代不可能随便插手其他衙门的人事调动,那是皇帝的权利。他不会将其他衙门的官员调到自己府上当典仪,那是和皇帝抢人,以雍正的小心谨慎不可能干出这种事情来。
===
因此只能是凌柱之前没官职,被雍正直接提拔到府上当小官。
===
查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第四子多罗贝勒胤禛,康熙十七年戊午十月三十日寅时德妃乌雅氏出,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多罗贝勒,嫡妃纳喇氏参军统领费扬古之女,侍妾李氏李文璧之女。
===
第八子多罗贝勒胤禩,康熙二十年酉二月初十日未时良嫔卫氏出,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多罗贝勒,嫡妃郭罗洛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庶妃王氏典仪阿尔法之女。
===
可以看见在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上,李氏的阿玛前面还没有官职,但八阿哥胤禩的庶妃王氏那里,她阿玛是有官职的,也是典仪。
===
在康熙四十五年,弘晖可是已经死了,雍正的子嗣就只有李氏所生的两子一女,但宠妾李氏都是如此待遇,更何况是还没得到雍正宠爱熹妃,连上玉牒的资格都没有。
===
这里康熙四十五年了,李氏还是写的侍妾,而非侧妃和庶妃。那么她在这之前的身份应该不是侧福晋,并不是大家以为的生了弘时就请封了侧福晋,但是她得宠又生了那么多孩子,一个庶福晋位子,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
众所周知,熹妃进雍正后院,前面几年都不得宠,后面是雍正得了时疫,她侍疾伺候得好,才得到些宠爱生下了乾隆。
===
那么在熹妃刚刚入府那段时间,雍正应该不会立马提拔凌柱。
===
综合上面的考据,我写熹妃刚刚被指婚的时候,她阿玛凌柱是白身并不夸张,而是有理有据。写李氏是庶福晋,而非侧福晋,也不是给我女主开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