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秦汉服饰(三) ...

  •   下衣

      秦汉时期的下衣如笼统说来称作裳 ,即所谓上衣下裳 ;但如具体说来,则有裈、袴、裙、蔽膝等的差别。

      裈有两种:一种形制短小,称作犊鼻裈.孙机先生认为犊鼻裈只是一块布,用来缠于腰股之间;周汛等先生则认为犊鼻裈与今天的三角裤有点相同,只用于农夫仆役。在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一位全身基本袒露的男子身穿犊鼻裈(图19),在通沟发现的高勾丽古墓壁画中也有类似图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集解引韦昭《汉书注》:犊鼻裈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司马相如身为文人,按理说不该穿着犊鼻裤,只是因为他爱上了富贵家之女卓文君,而卓文君之父卓王孙又竭力反对这门亲事,并断绝了对卓文君的供给。于是司马相如便和卓文君一道,买一酒舍酤酒,让卓文君当垆,自己涤酒。为了使其丈人出丑,司马相如干脆脱去外衣,在大庭广众面前只穿一条犊鼻裤,最后弄得老丈人非常尬尴,不得不承认这门亲事①。

      裈的另一种是合裆裈. 《释名?释衣服》: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急就篇》颜师古注: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即指这种裈.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的汉代合裆裈长68厘米,腰围59厘米,裆高40厘米,有两脚,……上通于腰,与裆相连,左右缝之,……前后不相通也。山东沂南画像石中有这种合裆裈的画面(图20)。

      袴也有两种:一种是合裆袴. 《汉书?上官皇后传》: (霍)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真有进者。颜师古注:服虔曰:'穷绔,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绔,古袴字也。穷绔即绲裆袴也。一般而言,合裆袴和襦相配合,在西汉的空心砖上曾出现穿短襦与短合裆袴的武士(图18)。但在更多场合中,武士皆穿长袴.长袴又名大袴.。《汉书?广川惠王越传》说: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袴,长剑。在汉画像石上见到的大袴则常与长襦相配合(图21)。
      ①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77~179 页。
      ①周汛等:《中国古代服饰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9页。
      袴的另一种是不合裆袴. 《说文?系部》:袴,胫衣也。 《广雅?释亲》王念孙疏证:凡对文则膝以上为股,膝以下为胫。由此可见袴仅着于腿部,甚至只着于膝以下的小腿部分。清代宋绵初《释服》卷二说:绔即今俗名套袴是也。 《释名?释衣服》说:袴,跨也,两股各跨制也。正是此意。这种袴的两■(或名■、绾,即裤管)并不缝合,所以在汉简中,袴的单位名两 ,和履、妺(袜)相同,而与袍以领计、裙以腰计者不同。

      在汉画像石中所见男子之袴,多掩于上衣之下,莫能明其结构。但四川宜宾翠屏村七号东汉墓石棺上雕刻的百戏中有作倒立者,此人虽穿袴,然而由于倒立以致上衣翻垂,于是□□外露,可以反映出这种袴的不合裆特点。所以《礼记?曲礼》说:暑毋蹇裳。又说:不涉不撅。都是因为袴不合裆而避免揭开长衣。《墨子?公孟篇》说:是犹裸者谓撅者不恭也。简直将揭衣与裸体等量齐观①。因此,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不穿袴. 《后汉书?吴良传》注引《东观记》:良时跪曰:' ……盗贼未尽,人庶困乏,今良曹掾尚无绔。' (王)望曰:'议曹惰窳,自无袴,宁足为不家给人足邪?'《北堂书钞》卷一二九引《东观记》: (黄)香躬亲勤劳,尽心供养,冬无袴、被,而亲极滋味。又《后汉书?廉范传》说,廉范治成都,改革积弊,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成都人以袴相夸,可见当时的袴还不是绝对必备之物①。

      制作裈或袴的原料很多,以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为原料的纨袴一般为上层人士及其子弟所穿,后来纨袴专指上层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以毛皮为原料的皮袴或韦袴一般象征着艰苦朴素。如《后汉书?马援传》: (援)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袴布被。为了御寒,裈或袴还可以制成夹的或棉的,如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汉墓中发现一具男尸身穿棉布袴,这是我国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织品②。武将所穿的袴常绣有纹饰,称为虎文袴.如《汉官仪》:虎贲中郎将衣纱縠衣,虎文绵袴.在河南洛阳汉墓壁画的上林苑斗兽图和洛阳汉墓出土的空心砖画面上都出现有武将身穿虎文袴,形制与纹饰基本相同。

      裙是秦汉妇女常穿的下衣。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的服装是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辛延年《羽林郎》诗也说: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③《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下衣则穿的是绣裌裙 ,即绣有花纹图案的里面两层的裙。这种裙不仅工艺精美,而且作料和款式也十分讲究。据诗中描写,刘兰芝穿上这种裙子,腰际纨素的光彩像水波流动一般潋滟生辉。

      她在房中走着纤纤细步,使人看来美不胜收,精妙绝伦。繁钦在《定情诗》中也说,当时妇女最喜欢的馈赠是情人送给的纨素三条裙 ,即装饰着三条花边的裙子。至于宫中妃嫔美人所穿的裙子则更为精致。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膝下拖着轻薄的绢裙。这种绢裙用生丝帛织成,曳在身后轻薄如雾,给人以飘然欲仙、如行雾中之感①。
      ①尚秉和:《裤子考》,《国闻周报》第十卷第 33 期,1933年。
      ①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37~238 页。
      ②新疆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文物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17 页。
      ③古诗源》卷三。

      劳动妇女如穿长裙,在劳动时需要将长裙撩起,约在胯间使其短些,以便于操作,称作缚裙 ,这如同穿长袴的男子在劳动时,需要将袴脚提起并约在膝上以便于操作一样,只是后者称为缚袴 ②。

      蔽膝是一种从大腿至膝部的下衣。《方言》: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说文》:袆,蔽膝也。 《释名》: D,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复其头,故因以为名也。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 《礼记?玉藻》孔疏:他服称D,祭服称韨(同绂)。这样看来,蔽膝、袆、D、■是同物而异名(有人认为D是蔽膝的合音字)。可以想见当时蔽膝的形制与现在的围裙相似,所不同的是:蔽膝稍窄,而且一定要长到蔽膝 ;并不像围裙那样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栓在大带上。是一种装饰。如将蔽膝放在帝王的冕服上,以表示不忘古制的意思。又如《汉书?王莽传》: (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③但从当时的陶俑和画像看,身系蔽膝的妇女大多在进行某种操作,说明蔽膝的重要功能是保护衣服,以免劳动时擦破或弄脏。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