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个女孩的阅读史 ...

  •   《意大利童话》是我阅读历史的开始,一本一千多页的大书,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孩来说,是一个宝藏。我从那些感兴趣的篇目开始看起,最后连《披着海藻的人》都看了许多遍。这里头的故事是“嫁给第一个从门前经过的人”“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却真的能跟随善良美丽的公主们历尽艰险,到达幸福的国度。那时我在这里学到了第一个比喻句“他像冬天的苍蝇一样啰嗦”。
      无论如何,这本书里的故事有许多重复,当我快对它失去兴趣的时候,我得到了一套“少儿名著丛书”,这是真正文学世界的入口,《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胡萝卜须》《爱丽丝梦游奇境》。虽然这是些简写本,但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我和爱丽丝一起跟在酷酷的白兔先生后面,掉进了洞里,吃了变大变小的蛋糕和蘑菇,和傲慢的毛毛虫讲话,到了荒谬的扑克牌王国,又看着胡萝卜须坐在灰堆上和兔子一起啃剩下的西瓜皮,看到匹诺曹因为说谎而鼻子变长,鲁滨逊在荒岛上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童年的阅读是真正“游于艺”的阅读,就像我的美学老师说他看书从树上掉下来的那种忘我境界,阅读让我们真正离开了现实世界,走到许多场景和故事中去,当我们的心灵还是纯洁无瑕的时候,每一本书都有着丰富的画面,我们一次次陪主人公历险,陪着他受委屈,着急,流眼泪,又为他们的幸福而欢快不已。
      我庆幸有过这些忘我的阅读经验,也就是这样,我从此热爱书籍。读小学的时候,我同妈妈一起回外婆家,那是一个偏僻而安静的地方,在昏黄的灯光下,妈妈和外婆聊着家常话,我则在一旁捧起了我舅舅从前读过的书,一本《诺贝尔获奖小说集》,一本《强盗》。发黄的纸页,中间撕破了的舅舅用心用玻璃纸粘起来,我至今仍念念不忘那其中一个已经有些飘渺的爱情故事,陶醉于其中温馨的依靠。
      初中,童年并没有远去,我依然有着完全投入的阅读体验。那时我并不知道三毛是谁,却首先读到了她的《哑奴》,那个善良的人,他的包了一身蓝布的妻子,他的简陋的帐篷,当我为着他得到帮助而欣慰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最后一幕,哑奴挣开绳索将毯子围在妻子身边,那时我也只能同作者一样的着急心痛。后来,我寄住在大伯家中,每天晚上我都会在电视柜里拿出我堂姐的语文读本,也就在那时。我读到了《山地回忆》《月牙儿》这样的作品。我总忘不了那个场景“戴着小帽跟着妈妈去城外给爸爸上坟,妈那天对我特别好,给我买了糖炒栗子,天上的月牙儿惨惨的”,我也会为《山地回忆》的明快而觉得温暖。正在读高中的堂姐还在读“新概念”,我在那个集子里找到了让我记忆深刻的《殊途同归》。
      我的同学送我一本《童年》,我自己又去买了《在人间》,“我”的叙述多么契合那时的心灵,从此我对于第一人称叙述有了特别的偏爱。
      在高中,阅读是我委屈的烦躁不安不得意的生活的一种安慰,我在那时读《家春秋》,喜爱其中挣脱束缚去远方开始新生活的光明的结尾,读《简爱》,简直想要模仿她在洛伍德学校的十年,重新艰苦奋斗起来,那时我开始自己买了一些作家的书,因哑奴而认识的三毛,因月牙儿而认识的老舍,因电影而认识的《城南旧事》和《边城》,从同学处得来的《萧红选集》和《居里夫人自传》也是我的最爱,最忘不了的是冰心的两篇小说《离家的一年》《寂寞》,当我进了大学,读到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时,我欣喜的发现他对这两篇给予了最高的评价,顿时心生逢知己的感觉。
      现在想想,那时的阅读,更多的是给自己一些战胜困难的鼓舞,特别是多给自己一些认真学习的好学生的认同感。
      到了高三的时候,我简直就靠着两篇文章度过了那焦急痛苦的时光,《伊豆的舞女》《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把他们从读本上裁下来,铺在我的桌子上,每天中午看着它们午睡,仿佛能从中得到一点除了焦虑恐惧之外的清凉与哀伤。
      那时的假期,我也会给妈妈朗诵林清玄的《飞入芒花》,在《文苑》这样的杂志上,我读到《冬日》《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记下萧红的这样奇妙的句子“火红的太阳扑着我们的头发”。
      高考之后,我终于觉得自己那些压抑许久的阅读要开始了。我在小镇上的农家书屋里借到了《包法利夫人》,《鲁迅读书记》,《沉沦》,我开始真正去了解了那些名字很熟的作家,郁达夫,福楼拜,鲁迅。
      我读了中文系,我走进了图书馆,我看到了许多儿时的伙伴们,牛皮封面的全卷本的《堂吉诃德》,《鲁迅全集》《郁达夫全集》。我没有目的的开始阅读《从文自传》《我们仨》,为《草房子》而欢呼雀跃。我开始读郁达夫的其他小说,读在语文教材中被讨厌的鲁迅,在下雪的冬季,读《在酒楼上》,仿佛真的看到了在雪地里开放的火红的花,我深深折服于那诗一样的语言。读到《鲁迅文学书简》,才真正明白了他的伟大的无私的心灵。
      大一的时候,开了写作课。老师向我们讲述那些天才作家们不可重复的语言“只听得北风吹得窗户呼剌剌的响”,老师说写冬天的感觉还没人写过曹雪芹,短短两句就让人身临其境。于是开始读《红楼梦》。
      因为高中时对于《伊豆的舞女》的深爱开始找川端康成的全集,于是读到了《十七岁的日记》《古都》《雪国》,了解了作家寂寞悲凉的身世,有一段时间我深深的喜爱上了新感觉派的语言。在暑假里读《山音》,总觉得他的语言像是被富士山的雪洗涤过一般。
      在老师的要求下开始读理论作品,《普通语言学教程》《说文解字》《人论》,开始有了一些思考,关于哲学,语言。然而总觉得理论是一种知识和强迫性思考,而只有直觉才化入心灵。
      在大三上学期,我因为许多事情陷入了阅读危机,我仿佛在强迫阅读的状态中,也许是为了学业,可是那些硬看下去的书都留下很少的印象《罪与罚》《苔丝》,《白鲸》,我深深体会到那种完成任务式的阅读是多么可悲而毫无用处。真正的留下印象的反而是那些并不出名的作品,《三野绫子小说选》《夜声》《夏先生的故事》
      在孤独的忧郁的时刻,我读到了顾城和陈染,我仿佛为性格方面的灰色找到了依托,我开始读诗,在十九岁的忧郁时光中。那一段时间是与童年相似的时光,我沉浸于作品之中,向他们寻求安慰。
      转眼之间大学毕业了,回忆起自己的阅读历史,当然有很多遗憾,没有能够读得更多,没有能够接触更多伟大的心灵,细腻的情感,无与伦比的语言,总是因为不知名的烦恼破坏了阅读的心情,我深深感受到那种投入的阅读经历是多么的珍贵,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简直很难找到那样单纯的时光去欣赏,毫无功利心的欣赏。
      琦君的散文里写到她老师送给她的话“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说这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我也一直在为这种境界而努力着。
      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人的心灵史。想起张爱玲说“任何没心没肺的女人提到她去年那件新做的衣服也会一往情深”,而我仿佛在阅读的历史中炼成了“提到去年深深陶醉的一本书而一往情深”。阅读对于我是养成了朴素的生活习惯,却能感受到生命最细微的美感。
      一个人将终其一生完成他的阅读史,那些渗透到血液与灵魂之中的书籍会帮助塑造他的一生,会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丰富着他的情感,经历,智慧,生命的意义。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一个女孩的阅读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