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事故 ...
-
“韩处,”秘书小李轻手轻脚挨过来,笑眯眯地说,“刚才西县李局长那边来电话,问他报上来的那个药厂方案怎么样了?”
韩岭皱皱眉。那个药厂是外商投资,西县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一个劲想批下一块土地。但他仔细考虑过了,投资方案里对于废水净化的程序并没有给出详细计划或保证,如果到时候废水处理不好,对环境的污染就是个大问题。他把这个报告压了两个礼拜,西县土地局的局长李和裕就没完没了来电话催促,甚至还用县经济增长指标来给他施加压力。李和裕在省里也有点关系,韩岭刚刚提升上来没多久,不想跟他闹翻,所以也一直没正面驳回,只是拖延。
“韩处,电话!”韩岭正不知怎么回答为好,电话解了围。
电话正好是李和裕那个县城打来的。当地一个小石墨矿塌方,还有三个矿工被埋在下面。韩岭赶到的时候,当地公安部门已经把现场隔离了起来。县土地管理局的一个副局长在现场等着韩岭,脸色很不好看,有些秃顶的前额上冒着细密的汗珠子。
“怎么回事?”韩岭接过警察递过来的安全帽往头上一扣,就往矿坑里钻。
副局长抹抹汗:“可能,是瓦斯……已经设法在挖掘援救了。”
矿坑里阴暗潮湿,出口还堆着没来得及运出的矿石。韩岭看了一眼,突然停下脚步:“这是什么?”
“矿,矿石。”副局长结巴了。
“我知道是矿石。什么矿石?”
“这,这个……”副局长不住地擦汗。
“这是煤矿石!”韩岭拿起一块仔细看了看。煤和石墨的矿石,他区分得出来。
“也,也许是……”副局长大汗淋漓。
韩岭狠狠瞪了他一眼。因为连续几年不断发生的非法煤矿坍塌事件,国家对于煤矿的开采许可审批非常严格,但是石墨的开采证明相对很容易办理。显然这是有人打着开采石墨的幌子又在非法采煤!
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韩岭压下火气,往坑道深处走。这个矿坑离地表相对较浅,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坑道木架设也不多。坑道尽头,一群人在拼命挖掘。几个警察一面维持秩序一面帮忙往外运土,看见韩岭和副局长,都停下手走过来。
“这是省土地局韩处长。”副局长停下擦汗的手,声音也大了些,“情况怎么样了,赶快向韩处长汇报一下!”
“还汇报什么!”韩岭抓过一把铁锹挤进人群,“怎么样,里面人还活着吗?”
“两个小时前还有动静,现在已经没有了。”旁边一个年轻人喘着气回答,奋力挥动着铁锹。
韩岭心里一沉,用力挖掘起来。周围的人好象受了鼓舞,一时间铁锹齐飞,只留下副局长尴尬地站在外面,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一个半小时以后坑道口打开了,但是里面只有三具尸体,是被塌下的土方埋住窒息身亡的。韩岭默默地放下铁锹。空气里有种淡淡的味道,有点像青草的气息,很淡,但在不透风的坑道里格外明显。
三具尸体抬出坑道,引起一片哭号之声。韩岭和那个一起挖土的年轻人默默地看着,两人手掌都被铁锹柄磨得破了皮。
“你是本地人吗?”韩岭看他一眼,觉得他衣着不像本地人。
年轻人不答反问:“您就是神土处长吗?”
“神土处长”是韩岭因为息壤的成功升为省土地局处长后,当地农民对他的称呼。这称呼本是善意的,却被某些人当作了对他的讽刺和攻击。不过眼前这个年轻人虽然目光尖锐,语气中却并无恶意。
“我是韩岭。你是—”
“我是北京周刊的实习记者周锐。”
“北京周刊的实习记者?”韩岭沉吟了一下,“好,有什么问题你问吧。”
周锐笑了笑:“韩处长快人快语。那我就问了:第一,这里对外公开是个石墨矿,为什么现在运出的矿石看起来都是煤矿石;第二,这次矿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韩岭坦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你看到了,当初这里是按石墨矿审批的,现在看来,是有人打着石墨矿审批手续简易的幌子在采煤,这件事我回去会细查的。第二个问题我现在也不清楚,初步认为是瓦斯爆炸。”
“可是刚才您在坑道里闻到瓦斯的气味了吗?”
韩岭点点头:“的确,气味并不明显。但是坑道木的安置明显不符合安全规定,只要有一点小规模的爆炸就可能引起坍塌。”
周锐犹豫了一下:“您认为肯定是瓦斯的问题吗?”
韩岭敏锐地看看他:“当然我现在并不能下结论,但是基本上应该是这样。”
周锐似乎在斟酌应该说什么,抬头向山上看了看,问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这片山区应该是使用了息壤的区域吧?”
自从韩岭因为息壤的成功升了官,对于息壤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所以韩岭极其敏感地听出周锐话中有话,沉吟了一下才平和地回答:“是的。上面的梯田是第一批推广息壤的地区之一,现在已经成为高产农田了。”
周锐没有注意韩岭话中的含意,迟疑了一会才说:“听说息壤的一大特点就是能从岩石中吸收矿物质?”
这一点在当年息壤的宣传中曾经反复提到,几乎人人皆知。韩岭平静地回答:“这是息壤的一大优点而不仅仅是特点。”
周锐终于转过头来正面对着韩岭,清楚地问:“那么息壤是否会侵蚀岩石从而削薄岩石层?”
韩岭眼角微微一跳,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周记者认为这次矿难是息壤引起的?”
周锐没有想到韩岭会如此直接地说出他想说的话,反而有点不知所措:“我,我的意思是……”他毕竟是个年轻的实习记者,还不够老练。
韩岭掏出烟盒,递了一支给他,慢慢地说:“周记者作为记者,当然有权力把自己看到和想到的事情报道出来,但是新闻知情权不等于可以随便怀疑。息壤推广已经三年,推广区域已经相当广大,其中不乏山区,也有煤矿甚至是隧道,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周记者如果要报道,我当然不能,也不应当阻拦,但是希望能够在查清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报道。否则,周记者这里只是写一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混乱后果却可能不堪设想。”看着周锐的神情凝重起来,他话锋一转,“周记者是北京周刊的记者,怎么到我们这里来了?”
周锐犹豫了一下,终于说:“韩处长很坦白,我也不想多隐瞒什么。我是燕京大学地质系李教授的学生,本来这次是来搞一个农业题材,但是临行时李老师让我多注意一下息壤……他,一直不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