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凛冬 ...

  •   冬天来了。
      山中的气温似乎要降得更快一些。山林中的飞鸟亦绝了踪迹,不知是迁徙南去,还是藏身在了哪里。空气变得干冷,呼吸间吐露出袅袅白气,只有灶中青烟的烟火气还时时渲染出一点生动的气息。
      清晨草木上的寒霜昭示着肃杀冬日的将临。树叶转为金红,又很快在瑟瑟冷风中飘落。某日李骥一觉醒来,极目只见视野中的树木在一夜之间脱光了叶片,他就像看到帅哥的发际线退到头顶一样,心中忽而充满了惆怅。
      白昼越来越短,清晨醒时,星月夜幕常常尚不曾退去,只能见远远天际一抹青白曙光。晨光从那里如涨潮的海水,荡涤开沉沉暮色,挟着细浪缓缓涌来。那光影由惨白而渐渐着上颜色,或是橙红、或是嫣紫,似美人晕上脸颊的胭脂,在一抹清冷寒意里渲染出暖意。此时的山林万籁俱寂,冬日中的光明更令人生出无限期待。李骥看着这破出夜色的黎明,不由会想起那些即使在冬天也要求早上七点到齐查房的教授;或是他在值班室窗前,一边洗漱一边望着城市慢慢苏醒的场景。寂静的街道聚拢来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早餐车,号贩子们从不知那里出现,都在尚且半明半暗的那一条街道上,迎接着注定车水马龙的一天。在那些平静或者不平静的夜晚之后,那座医院也重新它日复一日的运行。从教授到实习生、从护工到保洁员,病房、门诊、手术室之间,齿轮精确的咬合运转,或是有时也不那么精确——而此时,那些不太舒服的齿轮会努力使自己适应这个等级森严的庞大体系,并且尽力的保证它没有故障的继续运行。为挣钱糊口而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说,李骥觉得那白色巨塔中的人们,也许和医院门外的商贩们(不管他们卖的是饭还是号)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然而,他们终究还是不同的。因为在生计之外,巨塔中的人们——或许他们有一些赧于承认——他们的心中终究还是多了一点希望与情怀。
      而此时,他似乎已经脱离开那种很多次“再也不想过了”的紧张生活;然而面对似曾相识的黎明,他竟然又感到一丝怀念。

      张道士冬天里的日常生活很简单。枣仁已经由他亲手炮制完成妥善收存起来,其余的日常杂活则一律交由李骥操持。而修习导引吐纳之术,则是张道士每日最虔诚的活动。李骥在旁看着,心想,这不就是大妈广场舞和老头乐保健操么?

      至于医术,张道士并没有热心传授的意思,只是寻出“太平经”“抱朴子”给李骥看。这样的态度并不令李骥觉得意外。事实上,许多道家,比如早期的天师道,都是拒用和嫌弃医药之法的。上清派的祖师陆修静就曾说,医药针灸无效时,应行符水首过之法。陆天师本人年轻时因“素有气疾”本是颇依赖药石的,而入山修道后,一次药材失火,使他认为这是“冥道不许我持药,吾病行当自拆”的天启,从此弃用药物。李骥猜测,这或许亦是因为多年药疗无效,反而入山清养令病痛消弭,使他对医病方法的态度产生了这样的变化。放眼整个南北朝,道教的清正运动如火如荼,不过无论是南方的陆修静,还是北方的寇谦之,似乎都认为医药不足赖。即使是记述诸多药方灸刺之术的“太平经”,也认为其能医病关键还在方药中的鬼神之力。如是,医药不灵,便也不是医者无能,而是病者不可救药了。
      或许当自然现象不能被理解或是得到解释的时候,人们便总会倾向于神秘主义。这样的状况,即使在医学发生了巨大进展的一千年后的时候,也未尝没有存在。有人宁愿相信生吃茄子的妙处,也不肯好好去听从医生关于降压降脂药物的解释。或许,与耐心理解一堆名词相比,玄妙的“包治”保证更有吸引力,比如那些讲者和听众都不需要花费太多脑细胞的“养生术”。只不过,古人的谬误更多出于无知或是信仰,当代某些养生专家的动机和行为就只能称之为可鄙。
      因此,李骥对葛洪充满了敬意。虽然这位道长对医家也十分鄙视,称他们“有名无实,但养虚声,以图财力”。但鄙视之余,他自己修习医术、整饬典籍,为使病者“家有此方,可不用医”。他的宗教信仰并没有含糊他对疾病清醒的认识,不但认为以祭祀祷解治病不足取,还号召修道者“兼修医术,以救近祸”。这些品质在李骥看来,简直可以被视为“科学精神”的先驱。
      所以身为医者,囿于时代与技术的缺陷,医疗观点的错误可以得到谅解和宽容;而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明知不利而信口开河的状况,就无异于谋财害命了。
      可从另一个角度,李骥再一次感到前路多艰:此时的医学、宗教和巫觋都还没有全然分开,他的所谓“科学”是不是反而会被视作异端?即使像葛洪这样的人,他所信奉的“医药之道”,距离真正的科学也相去太远。那么自己这种非主流的思维方式究竟能不能顺当的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

      张道士显然也察觉得到李骥暗地里对于修道养生的怀疑和鄙薄,因此从不向他兜售道教的观点。这一日,张道士在打坐之后突然向李骥道:“阿牤,今日我教你做酸枣麨。”
      李骥根据张道士的指示,架起大釜,填上薪木之后,张道士取来一些秋日晒好的枣干投入釜中。加水堪堪没过枣子,便点火煮开。等水沸腾,就把枣子沥水捞起,盛进盆内。此时,枣干已经变得软糯,再用石杵捣烂成枣泥。张道士取来洁净的生布,浸入盆中,待吸得饱了,他与李骥分执两端,用力拧出汁水。那粘稠的枣汁收集到盘中,再架火烘焙。张道士仔细的看着火候,防止枣汁被烤糊;李骥则用木勺不停的推过。枣汁中冒着小小的气泡,水汽氤氲的蒸发,盆中物的颜色渐渐加深并且慢慢变成了粉末,醇厚的甜味在寒冷的空气中就像屋外冬日里的旭阳。
      枣麨的产量很低,那许多的酸枣最后只得了两撮。张道士把枣麨小心收进碗内,再注入烧开的清水。李骥看着细细的枣粉在沸水中消失无形,一个下午的劳作最终化为这两碗琥珀色的浓澄浆饮,一时竟然有点舍不得喝。
      张道士笑道:“你这样小家子气,一碗枣麨,想吃便再做,何至于这样。”
      李骥笑着捧起碗,凑在嘴边喝了一口。枣子天然的酸味将甘味调和得清爽而丝毫没有印象中的甜腻,反而带着清新的香气。而沸水的温度,又使这汤饮暖人肺腑,把甘甜熨帖到从口腔到肚腹的每一处。
      张道士边喝边说:“枣是好东西,枣仁安神助眠,枣肉益血补气;在屋舍南种上九棵枣树,还能规避开恶吏的纠缠。”
      李骥舔着嘴巴里一小块溃疡想,重点是及时补充了维生素C……
      他听见张道士突然说:“阿牤,你来我这里说是学医,其实是为了避你阿爷吧。”
      李骥的舌头停在那里,张道士继续说:“你跑来我这里倒是为了甚倒也不是要紧。你阿爷苦恼你不用心学医,念念叨叨也是许久了,莫说是你,我也听得烦了。只是,你若是因为你阿爷盯你盯得太紧心生反感迁怒到医道上,便是不该了。”
      李骥的舌头伸直舔了舔嘴唇,含糊道:“道长玩笑。”
      张道士兀自道:“我前一二年听你阿爷向我抱怨这事,说你总是偷懒惰怠。这一遭却对我说,你是似与先前有些不同了。他为了你一番苦心的托付我,我也只好应下。”
      李骥应道:“唔?”
      张道士伸出两个指头说:“我答应他时想,若你是两类人,我便索性劝他死心:一种是懒,一种是呆。虽说即使避开这两条,也未必尽做得成好医者;可要做好这一行的,却必得不懒不呆。我说的你明白?”
      李骥点头,心想,就是必要不充分条件么。
      张道士继续说:“这段时日我着看你。安排你的活,你都踏实做了;教你的事,你也能留心记下。所以说啊,阿牤,我看你是可做医者的。”又道,“我那日说,你在我这里,当真要学的有一桩比医书还要紧,说的也就是这个。我做你师傅,教你几味药材制用又能怎么?可有些事,你知道了便能受用一世;或是要做医者,有些事只能自己开窍,教学都得不来。行医与修道一样,也是要看道法缘分。”
      他这样神色郑重的说了半晌,和平时嬉笑的举止大不相同,末了说:“阿牤,我虽不是正经医家,却也知救得人于病痛中时的欣慰。你这一世,若能好好做成这一行,其中的功德比修道成仙还要深厚。”
      这样鼓励的话使李骥颇觉意外,听在耳中,面上已不由盈上笑意。在这个萧索冬日的夜晚,他的心情却像刚刚喝掉的这碗枣麨,那样温暖醇美,回味绵长。

      此后又过了一个月,冬至到了。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转过这一日,苦长的寒夜就渐渐缩短,新的节气循环便到来了。入冬之后,河北一带降雪颇丰,山中雪景尤盛。朔风漫卷起山坡树梢的积雪,呼啸盘旋间倒仿佛在西域中大漠掀起中的弥天沙海。莹白雪粒折射日光,颗颗晶亮闪眼。雪地上间或也可见不知什么野兽留下的踪迹足印,午时也偶尔听得见雀鸟叽喳,深山中的冬天也并不全然肃杀。

      张道士显得十分兴致高昂,他说:“冬至是亚岁,是大节日。”
      张道士庆祝大节日的方法是在晚饭之后,取出了储存的一篓核桃。
      李骥倒是第一次听说,冬至日,应该吃核桃。

      核桃传说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入中原,所以被叫做“胡桃”。真定县附近出产的胡桃外皮薄脆,两只核桃握在手中相对一挤,壳便碎了。李骥已经数日不见油水,核桃虽然不能当开荤,不过丰富油脂的口感已经让他相当满足。
      张道士慢悠悠的说:“胡桃补脑,你该多吃一些。”
      李骥想起从前自己备考时父母也常这样讲,倒颇惊讶这说法原来是如此源远流长。不由问道:“这话我总听人说,却不知是为什么呢?”
      张道士道:“这有什么难解,你看胡桃肉状似脑,自然可以益智。”
      李骥惊道:“道长还见过人脑?”
      张道士道:“人脑我何处见去?可是你看过那猪脑,便知人脑应该也是这样。”
      李骥端详着手里的核桃,心想,原来生活在现代化中人们仍多有笃信的核桃补脑,竟然是因为古老原始的“比类取象”。或者也以这样说,这种广泛存在于中医思维体系中的“比类取象”,千百年来自然的流传下来,不管李骥愿不愿意承认,这种思维方式都还深深的影响着千年之后的人们。

      李骥默默地吃着核桃,他已经意识到,在这个次元他必须学会服从这个时代的逻辑,无论他认为这有多么可笑。他不相信但也不需反对,因为他对这种逻辑的违拗,等于在挑战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而违背了这样的思维惯性,他的说法和做法就很难得到认同与遵循。作为一个医者,或许最重要的并不是向患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说服他良好的依从正确的医嘱。
      这是一种妥协罢,但却是不可避免的一环。李骥想,每个人都终究无法脱离他所处时代的限制和烙印,哪怕他是从一个遥远的时空而来。

      窗外夜色正浓,这是一年中最漫长的一个夜晚。虽然寒风呼啸,但李骥已经从心底最初的一团混沌中见到了春日朦胧的暖光。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凛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