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8、洛阳牡丹 ...
-
8、洛阳牡丹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
牡丹的根皮在中药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热化瘀功效的良药。
牡丹原为野生的落叶小灌木,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
牡丹在洛阳栽培,据史料记载:始于隋而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时期。
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辟西苑周200里,多种牡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
及至唐宋,洛阳一直处于国都、陪都地位,栽培、观赏牡丹之风日盛。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
皇家宫苑,寺观园林,私家花园鳞次栉比,宋代理学家邵雍写有“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之名句,可想当时洛阳园林之盛,花卉之壮观。
每至春暖花开时,“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成为京城洛阳的亮丽景观。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
历代文人学士吟咏洛阳牡丹流香吐馥、旷代绝姿的诗句美不胜收。
唐人王亦真写洛阳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于悟”,此诗道出了洛阳牡丹的珍贵及人们对牡丹的挚爱。
唐太和年间,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内殿赏牡丹花,问画家程修己:“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
程答:“中书舍人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李昂听罢赞不绝口,便称洛阳牡丹“国色天香”,于是牡丹便有“国色天香”之誉。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宋人欧阳修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来称赞洛阳牡丹。
宋代文人司马光的名句:“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这些名句均描绘出唐、宋时期洛阳人们赏花的狂热程度。
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名贵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现在每逢“清明”,“谷雨”时节(即每年四月下旬),洛阳市内各公园里的牡丹竞放:
“姚黄”金光灿灿,“魏紫”光彩灼灼,“洛阳红”喷红吐艳,“烟绒紫”墨里含金,“二乔”红白斗艳,“豆绿”美如碧玉,……红白黛绿,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每年四月,洛阳都要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竟相观赏,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奇丽,自古盛名,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
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举办洛阳花会,同时还举办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和牡丹灯会,届时中外游人云集洛阳,花海人潮,热闹非凡。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
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东京,旋又攻破洛阳,牡丹从此衰落。
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
在此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如北宋末期,距洛阳较近的陈州(今淮阳)由于引种繁衍洛阳牡丹而名噪一时。
在此之后四川天彭(今彭县)又被人称为“小洛阳”。
明末清初,山东曹州(今荷泽成为全国牡丹的主要产地。据记载(〈曹州牡丹〉)记载:“明万历年间,赵氏先人嗜花,不辞劳苦,亲往洛阳求的十余种牡丹归”。
由此可见,曹州牡丹的发展也曾得力于洛阳牡丹。此后历尽沧桑,牡丹日见凋零。
建国后,洛阳十分重视牡丹的恢复和发展工作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扩大繁殖,建立了牡丹花园和牡丹花坛,牡丹又恢复生机。
1982年,牡丹被被正式命名为洛阳市花,同时决定举办牡丹花会。
概括地说,牡丹可分为“三类、九色、十型”。
三类:即单头类、重头类和混合类。这个是按当年每枝上的花朵数分类,一朵的为单头花、二朵的为双头花、三朵为三头牡丹。
九色:是指红、粉、紫、蓝、黄、白、绿等花色,这是按牡丹的颜色分类。
十型:主要根据洛阳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态特征分类。
现在,洛阳的牡丹已由三十多个品种发展到一千多个品种。
每年清明前后,牡丹花会拉开序幕,数百万株牡丹发蕊齐放,五彩缤纷,蔚为壮观。使得洛阳变的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