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后记3:春且住 ...

  •   很多朋友问我:《春辞》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实际上我虽然是作者,也不能把这两个问题或者更多其它的问题回答得很清楚。我只能简单地说:
      《春辞》至少是一个关于爱情与治疗的故事。
      它的主题有些迷离:关于春天的辞章;在春天的一场告别;或者,春天本身的离去。
      它的文字不够温暖:有人说冷静,有人说冷淡,有人说冷漠,有人说冷酷。
      但是,我知道,其实它不止于此。
      有时候,作者本人并不能保证就比读者看得更通透,原因之一是当局者迷,或者说,只缘身在此山中。
      除了是一个爱情故事,《春辞》也是一部小说。我们知道,故事和小说之间经常有距离——故事特别注重情节;小说不光有可能关注故事情节,更必须关注另一种“情节”:情趣加细节。但小说并不总是排斥讲故事,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个小说从写下第一个字到最终形成一本书的感觉,中间隔了整整8年。在这一段不能算短、夸张一点儿或可称为漫长的时间里,我已不记得反复回顾和打磨它多少次。到最终定稿时,删除的字超过40万,是剩余文字的4倍。
      这期间,我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步增加,最终形成了下列看法,并在修订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

      《春辞》是一本治疗之书。
      对于一生中第一次恋爱,拥有幸福结局的人,终究是很少的。更多人遇到的是失败和挫折,他们因此遭遇痛苦和更深远的影响。
      这篇小说探讨的是男性初恋失败后的痛苦——长期以来缺乏仔细纵深挖掘的领域。曾经流行的一种毫无逻辑的看法是:男人在生活中(表现)为强者,因此面对感情挫折承受能力(应该)更强,他们(似乎)不怎么受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的一些心理学调查表明:
      1.感情创伤,尤其是初恋的失败,对绝大多数男人构成沉重打击;
      2.大多数人的痛苦要在半年或更长时间之后才会全面发作;
      3.大多数人受折磨的时间超过一年,极端者就不好估计了。
      另一方面,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上,经常有男性倾诉他们因为初恋或此后的恋爱失败而经历的种种复杂感受。
      由此产生的改变波及甚广,除了性格,还有生活态度和观念。有些人因此心如死灰;有些人因此放荡不羁;更夸张的一些从此对女人这个群体失去信任,转而向同性寻求关爱,已故演员张国荣是最知名的例子。
      在人们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今天,初恋(恋爱)的创伤,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的话题。自我修复因此变得难能可贵。
      关于张阿毛的故事意在分析这个复杂微妙的过程,而不是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
      作者在阅读和倾听大量个人体验之后,写下这个故事,希望可以表现出男人尝试自我治疗的过程之一种,同时让女人更了解和理解她们生命中的另一半。

      《春辞》是一本寻觅之书。
      在设计整个小说的过程中,我不光考虑形式问题,同时很关注它的主题和标题两者之间在心理与修辞方面的对称性。也许我有点儿过于沉迷修辞了。
      标题的“辞”有一层明显的“离别”含义。亦即春天的离去。对于主人公张阿毛来说,这个标题逼着他完成两项同样是比较对称的内容:一个是叙述他的春天如何离去;另一方面,既然春天已经离去,他只能去找。后者在题记中有所暗示:追寻。
      这一过程也有逻辑和心理上的支撑。一个人在失去什么的时候,第一反应通常是寻找。而对现实手段无法找回的东西,则很可能倾向于通过回忆或想象去寻觅。小说中张阿毛的春天和好时光过去了,他因此不由自主地展开一场也许说得上痛苦的寻觅。
      另一方面,作为汉语根基的中国传统诗词中,春天的离去(通常称为“春归”)和对春天的寻找(亦即所谓“寻春”)是两个比较常见的主题。这方面的名篇佳作多如牛毛。
      比如白居易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第三句只有7个字,同时说破“春归”与“寻春”两重意思。又如黄庭坚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仍是在婉转申述“春归”与“寻春”两大主题。辛弃疾词《摸鱼儿》劈头就感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同样是直奔“春归”的大主题,为下文张本。
      张阿毛的这个因为人生春天逝去而展开寻找的故事,自然会融入“春归”与“寻春”两大主题笼罩下的大背景并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为他是生活在汉语语境里的中国人,而且他同时也受过良好教育,为人又被设定为比较敏感和细腻的类型,对这种很多现代人几乎觉察不到的传统文化符号会有非常强烈的感触。因此,假如把这个小说标题翻译成英文,也许相对而言比较贴切的会是Seeking The Spring。
      此外,“春”在汉语中也是个有多种含义的词汇,它有无限的弦外之音,也很容易被附会到“愁”、“恨”、“伤感”、“惆怅”等各种情绪上去。所以《春辞》这个小说的基调和叙述语气,会受到复杂而微妙的影响。

      《春辞》是一本成长之书。
      春天的离去与夏天的到来。关于这个,不少读者已看得十分明白。小说结束的时候,男主角25岁,人生的春天已经接近尾声,夏天正在逼近。所以小说里确实隐含了“夏至”这个节气。
      但是春天的离去和夏天的到来,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春夏的更替,至少已标明两件事:时间流逝,万物生长。年轻的人,当然也会成长。
      我们的主角张阿毛,从16岁到25岁这九年间,在他生命中的春天逐渐离去的过程中,经历了百般滋味的成长,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首先他从一个过于羞涩腼腆的少年,逐步转化为一个敢于明确说出自己想法的青年,虽然他仍是多多少少地有些自我控制乃至自我压抑。16岁时他深爱巫凤凰,却只能在心中偷偷地想,却始终无法向同桌的她开口说出。但是在19岁的时候,他已能清楚地表达这一片深情。
      其次,或许也更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他在这段感情的起伏以致曲终人散后,对感情本身有了非常深刻的体悟,也对他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在此过程中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自身的各个方面。
      此外,他也从一名学生变成一名年轻的上班族。他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加,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广泛,整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行为方式也在这种比先前丰富和宏大的阅历中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仅仅就“成长”这个主题来说,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和立场不见得会相同,也许不同的人可能在张阿毛身上发现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的各种变化。但是它们的中心都指向“成长”这个词本身。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代价。
      张阿毛的成长,以及,可能是每个人的成长,也都会有代价。这个代价包括但不限于内心的痛苦。

      《春辞》是一本忘情之书。
      这一对年轻男女的感情,也许对他们两个人来说不一定具有同样重大的影响。但对男主人公张阿毛来说,可谓非常深刻。因此,他们的分开就格外让人遗憾;尤其令人扼腕的是,导致他们分开的,竟然只是猜忌与求全责备。
      然而类似的案例,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大概有一个说法可以印证,这就是所谓的“情深不寿”。
      从来对“情深不寿”4字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这是说用情太深者,因心思过于细腻场面,不免在情绪的起伏跌宕中迅速老去,以至不能长寿。这种解释,似乎与张阿毛青年早衰有所对应。
      也有人理解为:太过深切的感情不会长久。如此阐释,也并非不能自圆其说。张阿毛和巫凤凰可谓青梅竹马,他们的感情果然也非同一般的深切,最终却也不能说长久。
      但是,无论感情曾经多么深厚,甚至分开之后仍然存在无以言表的深情,他们终究不在一起了。对过去的情感的留恋和缱绻,只会构成折磨。一切有关的记忆或回忆,都是所谓“旷日持久的割礼”。
      要真正摆脱这样的痛苦,作为普通人,通常都只能求助于释怀之后遗忘。这也就是想办法做到“忘情”的过程。
      关于忘情,《世说新语•伤逝》写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充分反映古人智慧的话,精辟地表明: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很难、或者几乎没有机会达到忘情境界的。张阿毛也只是一名普通人,他自然也做不到太上忘情。
      然而他在追求忘情境界的过程中,却也有了很大的收获。最起码,他学会了释怀。而释怀正是逐渐遗忘的开始。
      张阿毛,以及我们这些普通人,或许不能做到一下子遗忘掉整个的往事,但可以在逐渐释怀之后,遗忘渗透在往事中的伤痛。至于往事本身,则交给时间吧,它会帮助或迫使人来逐渐淡忘。
      我自己是才薄如纸,没有能力把《春辞》写成一部传说中的忘情天书。
      然而人们或许不会否认,岁月本身就是忘情天书。

      关于《春辞》,我琢磨来琢磨去的,也只有这些想法了。
      需要特别谈论的一点是:在我接触的现实人物中间,没有和这两名主角相似的。如果人们发现,竟然有其他人与张阿毛或/和巫凤凰之间存在过多的相似性,这确实只能被认为是巧合,或者说是对作者的无意识的恭维,但绝对不能推论出我对现存人物有所活剥。
      在撰写和修订《春辞》的过程中,我的青春渐行渐远。
      所以,我像爱自己的青春一样爱它。

      水族
      2008/5/4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