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名府,北宋时的陪都,称为“北京大名府”、“河朔重镇”、“北门锁匙”,是北宋在河北的最大城市,河北东路首府,对抗辽国的边陲重镇。在其北方不远是辽国的“燕京”,即今天的北京。北宋被金朝击败南迁之后,大名府失去其战略意义于是便就此衰落,但仍为大名府路治所。
2、大同府。辽重熙十三年(1044),升云州为大同府,治所在大同(今山西大同),元改为路,明初复为府,清因之。《清史稿?地理志》:“山西大同府,领州二,县七。”辖境多在桑干河流域。大同在明清时为京师西北门户,被倚为军事重镇,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按大同古云中地,川原平衍,多大举之寇……虏南犯应朔诸城必窥之地也。”
3、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名籍”)。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题外话:所以说,从宋初开始,广大的民户基本上摆脱了徭役(夫役、力役)的困扰,得以致力于耕作或其他劳动,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北宋的兵卒来源大体有两种渠道,一是招募,一是配隶。《宋史?兵志》在述及宋朝禁军和厢军的来源时说:“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取之虽非一途,而伉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军。”
4、丰神如玉:“丰”指的是充沛,“神”指的是神采。“如玉”指的是像美玉一般的相貌。
大意:比喻人丰神俊朗,面如美玉,身姿俊俏,举止风流无限,宛如玉树临风,令人见之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