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深仇暂敛(补全) ...

  •   第八章深仇暂敛

      这僧人又道:“我观萧居士爽朗旷悍,心胸开阔,是个豪迈诚朴的北国豪杰,可眉宇间却有郁结之意,阳气过旺,虚火上冲,何也?”

      萧远山一怔,咬牙切齿,将那血汗深仇缓缓道出,又说:“宋辽世仇,两国攻伐争斗,已历一百余年。边疆之上,辽人宋人相见即杀,自来如此。玄慈方丈、汪剑通等杀我妻室、下属,原非本意。但就算存心如此,那也是宋辽之争,不足为奇,只是慕容老匹夫杀我爱妻,毁我一生,我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将之千刀万剐,斩成肉酱!”

      那僧人合十道:“阿弥陀佛!壮年丧妻,人间至痛!可就算大仇得报,失去的也回转不来,慕容施主的儿子势必要找你报仇,小施主又要取慕容小施主为你报仇,如此怨怨相报,何时方了?沉迷苦海,何日回头?人生苦短,又何必以苦招苦?”

      萧峰听了一连串绕口令般的“报仇”,嘟起了嘴巴。萧远山大笑三声,笑声中殊无欢乐之意,他横眉道:“大仇未报,谈何皈依?”

      那僧不答,却讲了一个四十二章经中的故事: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之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之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段正淳上前一步,摇头道:“人欲之中,天理所蕴。佛法不违世间情理,只能劝人宽恕,却不能强迫他人放下执念。苦海难渡,那么便去渡!加之慕容博之行已入魔道,假传讯息、酿成雁门关祸变之人,不但我大哥放他不过,且亦不容于中原豪雄。降妖除魔亦是佛门子弟、武林中人之责,那慕容博已是罪大恶极,为何我大哥不能寻而诛之?报仇便报仇,只不被仇恨蒙蔽了心智,不为复仇而一意孤行,又何错之有,为何不可?”

      那僧人先是一愣,继而颔首,最后躬身道:“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今日本欲借机点化,不想自己收获良多,善哉,善哉!”

      段正淳忙还礼笑道:“不敢,不敢,佛门高僧也读《论语》乎?”

      那僧人也笑道:“我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今日听段居士一言,竟隐隐有所悟。儒曰中庸,道曰逍遥,佛曰圆觉,出世入世,门径虽异,殊途同归!”他一笑之下,平平无奇的五官竟透出几分亲和潇洒、宝相庄严的意味。

      段正淳心思转得极快,他张大嘴巴,喃喃道:“一生为儒为道为僧……大师可见过黄裳前辈?”

      僧人点点头,笑容中竟有一两分狡黠之意:“数年之前,我在东京与大内高手黄裳斗酒而胜,得以借阅所撰《九阴真经》,心有所感,回到藏经阁后苦于无纸,便随手在《楞伽经》的夹缝里,写了一部《九阳真经》……”

      话音未落,萧远山便拉着萧峰跪下道:“谢大师慈悲,救我儿一命!”正要磕头,忽见那僧人抬起一只干瘦的手,一股极柔和的力道凭空而起,将萧家父子二人自雪地里托起,二人衣摆上干干净净一片雪花也无。

      这僧人武功竟能心随意走,有感而发,萧远山心下震惊,又听他说道:“快快请起,萧居士宅心仁善,以天下苍生为念,累向太后及辽帝进言,以宋辽固盟为务,消解了不少次宋辽大战的祸殃,贫僧身居南朝也有耳闻。如此大仁大义,光明磊落,小施主也是一身正气、前途无量,焉有见危不助之理?阿弥陀佛!”

      段正淳笑道:“既然神僧通晓相术,能否给段某相一相,段某可有佛缘?”

      那僧人正色道:“相由心生,非术也。段居士不贪不妄,霁月光风,逍遥自在,福报深厚,佛门未必是皈依之处,道家却与你大是有缘。”

      段正淳微笑不语,又见他一指萧远山道:“这位萧居士有菩萨心肠,倒是我佛门中人。”

      萧峰白生生的小脸扬起来,亮晶晶的大眼睛映衬着白雪,更显漆黑澄澈,道:“爹爹,你是要出家当和尚?”

      段正淳拍了拍他光滑乌亮的小脑袋上的雪片,抚慰道:“峰儿,心若向佛,出家在家便无分别,念念回首,即是灵山。”小包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就着义父的动作,在他掌心蹭了蹭。

      那僧人点头称是,口喧佛号道:“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识佛明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萧远山闭目不言,片刻之后又睁开眼来,已然神色如常,两手一拍,大笑道:“大师说的不错,淳弟说得也在理,心中既有执念,那么不必强行放下,也不可念念在怀。萧某人便在这少室山下一面务农种菜,一面研习佛法,遇到仇人便报仇,寻不到则钻研佛法以养天年。”

      段正淳失笑道:“大哥,你正当壮年,前程无限,怎生就思及颐养天年了?”

      萧远山叹道:“你大哥我少年时豪气干云,学成一身武功自觉出神入化,出任大辽亲军总教头,又与你嫂子自幼便青梅竹马,两相爱悦,成婚后不久诞下峰儿,更是襟怀爽朗,意气风发。不料雁门关外奇变陡生,你大哥堕谷不死之余,什么功名事业、名位财宝,在大哥眼中皆如尘土,只盼着峰儿长大成人,平安喜乐。”

      段正淳道:“既如此,便合着与少林寺有缘,我们留在此地,大哥跟着大师钻研佛法,我与峰儿常伴大哥左右,习武务农,岂不美哉?”

      萧远山朝那僧人跪将下来,行的却是世俗之人拜师的大礼。

      这僧人接过萧峰小手中的扫帚,笑道:“贫僧一生为儒为道,俱无传人,不想当和尚做杂役时竟收了个俗家弟子,个中机缘妙处,当真令人忍俊不禁。”

      礼罢,三人相对而笑。

      萧峰从未见父亲笑得如此畅快过,欢慰不可名状。又见义父一双状若桃花的黑眸微光流转,在这数九寒天里宛如春风拂面,忽然就不愿把眼睛挪开了。

      段正淳道:“天寒地冻,风雪冒烟的,大师,咱们进屋说话可好?”

      萧远山笑道:“兄弟,咱们俱是习武之人,莫非还受不住寒气不成?”

      段二推他道:“大哥,你拜的可是俗世中的老师,好歹请大师进屋用茶。”

      萧远山一拍脑门道:“你瞧瞧你大哥,一时欢喜,竟糊涂了,还是兄弟你想得周到。大师,请!”

      那僧人也不推辞,提着扫帚发足便行。萧峰甚是懂事,忙追上去接过那扫帚。他年纪尚幼,身形尚小,那扫帚比他还长,萧峰捧着扫帚滑稽万分,他却严肃的绷着小脸,庄严得好似捧着法器的善财童子。

      忽然一个趔趄,手中的扫帚重了何止百倍,饶是萧峰自幼习武,近来九阳真经亦入佳境,仍是险些站立不稳。

      他一张圆鼓鼓的小脸涨得通红,忙调匀呼吸,不由自主按着九阳真经里的法子,将真气从丹田向镇锁任、督、冲三脉的阴库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然后分两支上行,经腰脊第十四椎两旁的辘轳关,上行经背、肩、颈而至玉枕关,再向上越过头顶的百会穴,分五路上行,与全身气脉大会于膻中穴,再分主从两支,还合于丹田,入窍归元。如此循环一周天,身子渐渐轻了,连手中扫帚,拿得也游刃有余起来。

      萧峰抬起头,正巧那僧人也回头与他对视,笼在袖子里的手微动。萧峰心有所感,知他是借机指点自己功夫,心中感激,却苦于一开口说话就真气不纯拿不动扫帚,只得稍稍躬身,权作一拜。

      行至后山,见小小一屋,以铁支撑,以无色琉璃搭建,内有几棵瓜菜,在白茫茫的冬日里鲜翠欲滴,旁有一佃农烧热水。

      那僧人也是博学,一看便知其意,笑道:“寻常人若是弄到一块琉璃,莫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供着,你却用它来在冬天种菜,这份心性实在难得。段居士虽非黄冠羽衣之人,却已颇解其意了。”

      段正淳笑道:“你怎知是我?”

      僧人道:“段居士生就一颗七窍玲珑心,而远山生性粗犷旷悍,必不耐烦摆弄这些细巧活儿。”

      萧远山也道:“师父,我这义弟端的是心有七窍,花样百出。别的不提,单就是在冬天种出菜来,弟子便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僧人叹道:“可惜这法子花费太高,否则推而广之,世人便都能在冬天吃上新鲜果蔬了。”他面容平静神色如常,段正淳却感到一股悲天悯人的慈愿情怀,绽放出无量光毫。

      说话间,四人进了屋,茶汤和素果品流水价端上来。虽说身居山野,段正淳在饮食之事上不减讲究,枣汤,生姜汤,荔枝圆眼汤,莲子百合羹,干果,腌果,香药果子,金橘……摆了满满一张八仙桌。

      僧人笑道:“段居士这饮食用度,比之东京大富大贵之家也不遑多让。”

      萧远山道:“师父此言,是否意在我等日常起居奢靡太费?”

      接过段正淳奉上的茶汤,那僧人以杯盖撇去浮沫,浅饮慢品,道:“非也。多年前,为师在东京任职,也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今想来也并不以之为耻。口腹之欲,人之常情,身在红尘,便按世间法则行事。倘若美食当前,拒而不食,便失之矫情了。”

      萧远山点头受教,段正淳笑道:“昔日佛祖于城中挨家挨户化缘,人家给什么便吃什么,给多少就是多少,一家不够再走一家,山珍海味也好,粗茶淡饭也罢,佛祖眼中,并无分别。”

      僧人笑而称善,又道:“金刚经有云:希有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萧峰奇道:“化缘之后把饭端回去,饭冷了怎么办?为什么还要洗足,这便是佛家仪轨威严吗?”

      那僧人道:“如来佛祖乃天竺人氏,风土人情与中华大不相同。天竺一年四季炎热如夏,饭在路上未必就凉了。至于洗足,那是因为天竺人赤脚走路,踩了泥巴污物后自然要打水洗足,这并非威仪,而是理应如此。”

      段正淳叹道:“如来佛祖洗完脚后,还要把自己打座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自己弄得整整齐齐。如此严谨得当、平实有序,果然是‘理应如此’!”

      萧峰举一反三道:“莫非佛祖铺一铺抖一抖,是为了抖落灰尘和虫蚁?”

      段正淳笑道:“佛祖饮水都要用纱布滤一遍,因为水中有四万八千肉眼所不能见的生灵。果然是既慈悲又洁净,如来不愧是如来。”

      萧远山赞叹道:“兄弟,你果然是有既有小聪明又有大智慧之人。做哥哥的就驽钝得多,佛祖名为如来,却是何意?”

      那僧人双手合十道:“佛祖有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不动不静,不喜不忧,不在亦无处不在。只要心中向佛,心有虔信,佛便为心头指引;而心中无佛,佛便只是香炉中一缕青烟。”

      段正淳补道:“禅宗便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又有诗云:佛在心头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萧远山心有所感,欢喜大笑道:“不错,不错!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而佛却不因人信与不信、敬与不敬而转移,当浮一大白!”

      段正淳笑道:“大哥虽然与佛有缘,却不能皈依佛门了。否则单一条戒酒,大哥怎能戒得了?”

      萧远山瞪眼道:“不入空门便不入,既然心中向佛,那么出家在家又有什么分别了?”又向那僧人恭恭敬敬道:“师父,那‘菩萨’、‘罗汉’又为何物?”

      僧人道:“菩萨,罗汉者,修行的果位和境界。‘菩萨’乃梵文音译,全称是菩提萨垂。菩提是觉悟,萨垂是有情。”

      萧远山不解道:“弟子驽钝,一听‘遁入空门’,便以为断绝七情六欲,为何又会‘有情’?”

      那僧人笑道:“世人皆以为空门便是断情绝欲,谬也!若真无情,观音菩萨为何还要观世音渡苦厄,地藏菩萨何必要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又向段正淳道:“段居士,你说什么是有情?”

      段正淳闻言一愣,凝神细想了片刻,道:“万物有灵,万物有神,万物有情,一切众生,生而有灵知有情感,是谓有情。而菩萨超脱觉悟,解脱了一切世间的苦难,却看到红尘间众生万象,仍要广度众生的古难,亦是有情。正所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那僧人笑道:“段居士谈佛论道,着实几分仙气。”又谓萧远山道:“远离尘世,一心修行,放弃一切成就自家,只求空无清净,不看烦恼痛苦,修至极处便能成罗汉境界,只度己,不度人。而菩萨果位,就如段居士所言,出世入世,度己度人。《楞伽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佛是菩萨的果位。”

      萧远山悠然神往,又道:“如今的高僧,多数修到极处也不过罗汉境界。罗汉住空,不敢入世,世间的烦恼、苦难和诱惑一切皆不碰,终究是眼不见心不烦罢了。”

      段正淳摇头道:“大哥,虽说境界不同,倒无什么高下之分,所求不同耳。”

      四人围坐在八仙桌旁,连小萧峰也有位子,并非僧人一味传法而更似讨论,而四人各有所说,各有所得。
note作者有话说
第8章 深仇暂敛(补全)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