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逍遥御六气(彻底补全) ...

  •   第十四章逍遥御六气

      段正淳伤势复原后,立时派人去少林寺打探,得知萧峰平安到达,获玄苦大师传授武艺,正淳便捎了口信,告诉他义父须闭关修行,叫萧峰好好习武,把义父与师长的教诲牢记于心并践之于行。

      他深知道理懂起来容易,不堕于行却千难万难。无崖子告诉他,待修习到“知常”的地步,便小有所成了。心性如此,习武亦如此。

      段正淳不甚了然,问道:“何为‘知常’?”

      无崖子笑道:“知常者,去刻意,留自然;无断绝,成习惯。道法自然,行走时、呼吸间、睡梦里,自然而然,一息绵绵不绝,即为知常。”

      段正淳天赋高绝,闻一知百,恍然大悟道:“谢师兄指教!师兄说的是武学奥义,那么按江湖俗世讲,便是知行合一了?”

      无崖子连连点头,一双星眸硬生生的眯出了笑纹,捻须道:“师弟,你这么快便悟出了此理,你还得给你师兄多少惊喜才罢?好一个知行合一!不错,武学之道,暗合天道人道,天道无私轮回,人世法度智慧,无不是武道法诀精要。”

      段正淳插嘴道:“倘若为了武功大成而伤天害理呢?”

      无崖子傲然道:“武学一道,曲径通幽,正路无数,谬路更多。伤天害理者亦能修成一身惊世骇俗的武艺,可无非害人害己!”

      段正淳低声念道:“伤天害理,害人害己……”翻来覆去念叨了四五遍,絮絮叨叨道:“不错,不错!我之所以不为恶,并非单单因为为恶害人,为恶亦害己不浅!人之一生,时时刻刻与己相处,谁愿意伴己一生者为恶人、行恶事?怪道道家讲究一个于己逍遥,于人无伤……”

      无崖子并不打断他的絮语,反而微微颔首,示意段正淳继续。

      于是段正淳便继续了:“师兄,曾有一位少林高僧告诉我,修习佛门武功,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愈陷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哪怕精研佛法,记诵析理,但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中的戾气。但练将下去,若非走火入魔,便是内伤难愈。”

      无崖子眼睛一亮,眉眼间有几分不屑又有几分佩服,道:“是不是藏经阁那扫地的瘦和尚跟你说的?他多半还要说什么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嘿嘿,他的悟性可不如你师兄了,须知佛法虽求普度众生,却亦要降妖除魔;武功虽欲杀伐争胜,也得要行侠仗义。武功,佛法,不过是一枚铜钱的两面,二者如阴阳太极一般相生相克,刚柔并济,殊途同归。”

      段正淳笑道:“小弟离开少林寺时,这位高僧已然悟到这一层了,隐然有儒释道三家归一之意。”

      无崖子好胜之心登起,忙道:“是什么时候?”

      段正淳掐指算道:“那是峰儿四五岁时的事了,约莫在七八年前。”

      无崖子神思飞扬,长声叹道:“师弟,不瞒你说,你二师兄自负一身武艺,满腹经纶,着实一肚子傲气,这世上能入我眼者,稀矣!这扫地僧却是你师兄在江湖中的头一个知己,数十年前他尚在道门之中,我与他形影不离,斗酒吟诗,练剑习武,彼此是又佩服,又较劲。如今,虽说他剃了头发,与俊美再不沾边了,心法武功却更上一层,也不愧是我无崖子的知己!”他话锋一转,道:“佛法如此,道家亦然。修习道家内功,倘若做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无滞无碍,内功修习到高深境界,只会愈受其害。”

      段二心性超群,他不仅随遇而安,且能随遇而适、随遇而乐。身处石洞之中,不能寻欢作乐,除了习武,左右无事,他也并不嫌无聊烦闷,反倒心如止水、平心静气的老老实实修习起来。

      他上辈子的二十一年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这一生从十岁到二十一岁的十一载中,上至高官显贵、绝世高手,下至贩夫走卒、乞丐难民,段正淳一视同仁与之相交。

      在他回到大理之日,失足坠崖之时,段正淳终于从这喧嚣繁芜的江湖红尘中脱身出来,如同泥沙渐渐沉淀,他终于静心细思,总结收获,他终于从江湖回归内心,从与芸芸众生打交道,回归到与自己的相处。

      他抛开烂熟于胸的百般伶俐,忘掉花样百出的奇巧诡计,堕肢体,黜聪明,一一双赤子之眼在感知中睁开,段正淳如同刚出母腹的婴孩,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这便是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的入门心法内功。

      段正淳一闭关便是半年。

      再次睁开眼睛时,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在他眼中却有了微妙不同。段正淳甚至不需要以五感来感受,天地山川的一呼一吸,世间万物的一静一动,可退于一无所有,亦可进于无所不包。

      段正淳低头一看,只见他打坐的石床上,堆满了脱落的头发和指甲,新生的皮肤、指甲和头发无不光泽柔顺、毫无瑕疵,内息流转无碍,身心逍遥喜乐,整个人脱胎换骨,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一切都是新的,从内到外,从己及人……可直到段正淳揽着李秋水师姊曾用的铜镜自照时,才领略了脱胎换骨的真正含义。

      尽管黄铜的镜面模糊不清,但他仍然发现自己喉结缩小,容颜微变,连嘴唇上冒出的绒毛都脱落不见,仿佛闯荡江湖这几年时光倏然不见,又倒回还在少林寺的十六岁模样。

      段正淳呆呆道:“二师兄……我这是……返老还童了?”

      无崖子叫他那一副呆相逗乐了,道:“师弟,你好歹也读过《道德经》五千言,其中‘赤子’二字共出现多少回?赤子心,童子貌,理所应当,顺其自然。”又怅然道:“可惜大师姊心性偏狭,领会不得道德之玄妙、老庄之深意,终究是走入弯路,不可自拔!”

      段正淳不语,他跳下石床,顿觉身轻如风,当下便能御风而行一般。

      无崖子笑道:“师弟,这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的第一关你算是过了,褪病强身,脱胎换骨,筋肉骨骼、五脏六腑、血脉经络,无不达到最完美状态。”他从头到脚打量了段正淳半晌,自作主张道:“既然师弟你容貌如此俊美,我把《凌波微步》传了你,想必秋水妹也不会责怪。”

      段正淳便朝着虚空拜了三拜,道:“小师弟既生了一副好皮囊,得以修习三师姊的独门绝技,实乃三生有幸!”

      无崖子捻须一笑,傲然道:“凌波微步乃是我逍遥派的独门轻功步法,以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为基础,按特定顺序踏着卦象方位,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正好行走一个大圈。凌波微步者,实乃御形之术,御风也是御己,御大块无形,绝非一般轻功乃至上乘轻功可比拟。我听师父说,凌波微步习至巅峰,可飞越江河山谷可全身不动驭气飞行,亦可两足踏空行走如履平地,神态潇洒似凌虚而行,是谓‘凌波微步’。这功夫只传容颜俊美风度潇洒之人,真真便宜你小子了。”

      段正淳捏了捏自己的脸,端的是肤如凝脂,手指险些从脸颊滑下来。

      无崖子微微提高嗓门,一字一顿道:“师弟,你天分高绝,不需师兄多言,只要牢记诀窍: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无所依赖,无所仰仗,亦无所谓物我之分,无所谓身外之求……段正淳按易经方位踏着步法,身子越来越轻盈,内息越来越顺畅,渐渐的,身心仿佛与周遭风的流动融于一体……无滞无碍,渐趋于无差别。

      自“明夷”起始,经“贲”、“既济”、“家人”,六十四卦踏遍,恰好走了一个大圈而至“无妄”,一圈下来,回到原点,段二恍惚有所思。

      等正式传经的那一日,无崖子盛装打扮,高簪宽袍,羽衣鹤氅,段正淳一个直得不能再直的男人也险些被迷得五迷三道。

      段正淳也换上盛装,跪在石室中央,仪式完毕后,恭敬小心的打开了一卷经书。

      但见页色泛黄却墨色如新,一个个行草写得是轻盈欲飞、酣畅淋漓。段正淳调匀内息,认认真真读起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他呆呆的合上书卷,二兮兮的问道:“师……师兄,道德真经五千言,就是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的心法口诀?”

      无崖子喜不自胜,一把扔了拂尘,笑道:“师弟是师弟,你如此资质悟性,当真令师兄没了用武之地!”又道:“太上道德真经五千言,本就是一套高深莫测的心法口诀,可惜世人愚驽偏狭,不识真金,即便知之,也因悟性阅历所限,练不成这无上心法。”

      段正淳心下慨然。

      不错,世人一心追逐的大智慧、大财富,往往便隐于微不足道之处,毫不起眼之地与司空见惯之景中。

      他端端正正的端起经卷,一字一句的读起这早已耳熟能详的五千真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待读至“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与“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后,段正淳方知此所以为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

      说不尽的时光飞逝,道不完的日月如梭。一转眼,三载光阴悄然飞逝,无崖子道:“师弟,如今你神功小成,师长已无法可授,唯有你不断经历、自行体悟。我这琅嬛福地已装你不下,如此,你便离了此处,云游江湖罢!”

      段正淳笑容不减,道:“二师兄,你在此处指点小弟武功心法,足足三年,如此恩德,小弟无以为报,不知师兄有何吩咐?”

      无崖子摆手瞪眼道:“吩咐什么吩咐?你师兄又别无所图,谈何吩咐?”又一指那天仙下凡般的玉像道:“何况我又怎能离了她?”说罢,一双晶光灿然的星眸又黏在玉像上了。

      段正淳这三年来,见无崖子除了与自己谈天说地、习武练功,便是痴痴的盯着玉像一动不动,空把光阴虚掷,他眼珠一转,灵机一动,道:“师兄,当真是李师姊叫你这般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既如此,你为何不去寻她,偏却在无量山湖底自寻烦恼?”

      无崖子猛的从玉像上移开眼睛,转而盯着段正淳,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他又将目光移向玉像,脸色愈来愈晦暗不明。

      段正淳又道:“师兄,并不是玉像有什么魔力迷住了你,魔力甚至不是来自李师姊,疑惑李师姊的小妹子,全是师兄自己心生‘心魔’,迷住了自己。”

      无崖子亦是资质不凡、颇有慧根,段正淳一言之下,恍如当头棒喝、耳畔惊雷,硬生生将他从这数年如一日的迷梦里惊醒了。

      段正淳对着玉像续道:“一人若为心魔所缠,所爱者其实已是自己心中所构成的心魔,而非外在的物事。心魔能任意变幻,越变越奇,天上神仙无此美丽,人间玉女无此可爱,总之心中能想得到多好,就有多好!当年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修时,经中有云:魔王波旬曾遣三个魔女来引诱佛陀,千变万化,妖媚百端,佛陀不为所惑,魔女无功而退。所谓魔女,其实便是佛陀当时的心魔。内心“魔头”不生,外界引诱便无所用。习武修行,须要克制心魔,人生在世亦是如此。不沉迷便不能悟,师兄沉迷了这般之久,也该悟了罢?”

      无崖子默然不语,静静望着亲手雕琢、日夜凝视的玉像,忽然放声大笑道:“好,好,好!”一连三个“好”字,说不尽的豁然开朗、如释重负。他凌空一掌,砰嘭声响,玉像倒地,像首登时破裂,一半头脸掉落地下,衣衫也即碎开。玉像头部破碎,左眼的黑宝石掉出,留下了一个空洞。本来插在鬓边的明珠玉钗已现黄色,身上衣衫破裂,无复昔日的尊贵丰采。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8章 逍遥御六气(彻底补全)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