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第 52 章 ...

  •   曹方选择投稿的杂志是故事会。这年代,做青春文学的杂志好像不多,纯文学类的太高大上,大多是纪实文学,讲农村知青的故事。她的故事与这些杂志的风格格格不入,没必要去浪费一张邮票。
      青春文学类的,发行量大的知音,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知音,通常是真人真事,叙事偏纪实风格,听说稿费非常高,但过稿也非常不易。读者文摘,向来是摘抄中外一些文章,包括些心灵鸡汤,名人轶事,旅游见闻,笑话。青年文摘的故事偏生活化,她的脑洞这么大,这些杂志都不合适。
      故事会,民间故事,上面的故事脑洞比较大,她这些天马行空的故事比较符合这个定位。故事会的渠道,发行量都还不错,她时常看见老妈抱着故事会和民间故事看。应该是队里订的。她记得舅舅家也有。
      她重新誊写了一遍手稿,就寄出去了。也不知啥时能有回复。这个时代,她最大的抱怨就是通讯不方便。哪像后世,想投哪本杂志,先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源,然后发一封邮件就搞定了。虽然等待是否过稿至少要十天半个月的,但稿件是否安全到达,加个编辑的Q就知道了。想想电话,手机的普及,还要等待好多年呢。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做好了是赚钱的利器。不过,她只会用,叫她研发,她是没那个能耐的。工作后,发现挣钱多的大多是技术类和金融类的,她那时就想为啥当初不学理科,要是理工类的,工资也不至于离媒体上划的S市的平均线都达不到。不过想想别人大学学的,再想想她大学在干什么,再想想高中的物理生物化学,要是她去读理科,估计大学都考不上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其实也蛮公平的。

      学校来了个卖麻糖的老人。他用个箱子装的,箱子上面铺了一层塑料薄膜,薄膜上是奶白色的麻糖。麻糖价格比较贵,大家通常都只是买一毛两毛的份量来尝下味道。相对而言,小卖部里卖的糖果划算点,一毛钱就有五颗。小时候她特喜欢朱古力味的糖果和牛皮糖。牛皮糖,像果丹皮一样,是红色的,用薄薄的薄膜包着,撕开膜,放在嘴里慢慢舔食,拉的长长的,也不会断,可以吃好久。这些都是她童年记忆中的美味。
      麻糖,特别容易化,卖的人不多。每次有人来卖,她都去围观,有钱就买点,没钱就看看。她很喜欢看卖家用锤子敲麻糖。麻糖通常是一整块的,要用锤子敲成小块,叮叮咚咚的,那声音特别好听。敲好后,用称称下重量。然后用塑料袋装好,给买的人。
      老人来的第一天,她买了五毛钱的。麻糖有些甜,还有些粘手。她尝了下,好像也没那么好吃。真是记忆美化啦?不过,看看周围的同学,大家吃的都挺开心的。

      没零花钱的同学,会从家里带些甘蔗来吃。他们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甘蔗。他们这的甘蔗,种的都不多,只是自己吃,从没考虑卖。品种呢,广式的甘蔗种还没传过来,基本都是本地的种。本地甘蔗的颜色像玉米杆,通常长的又细又长,非常结实,一口咬下去,牙口不好的,牙齿都会磕掉。后来,广式的红皮甘蔗和青皮甘蔗传过来后,大家就淘汰这种品种,改种广式的。也不知是不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广式的甘蔗虫特别多,慢慢地大家都不种了。后来,看到一根甘蔗要四五元钱,她觉得这真在抢钱啊。

      说起吃的,教室门前长的一种茅草,冬天枯萎后,它的茎非常好吃,有种嚼甘蔗的感觉。茎长在地底下,一般看不到,而且围墙边是不准挖的。他们经常挖的就是围墙一处狗洞。他们挖的时候都是偷偷摸摸的,多数在值日的时候。

      呼啦圈还是流行到乡村了。赵兰兰把她的呼啦圈带到学校转了几圈后,引起一大堆人围观。赵兰兰不玩后,和她关系好的同学就借去玩。这玩呼啦圈,也是有技巧的。有的人,呼啦圈从腰部滑下去后,就上不来,再转几下就掉在地上了。曹方还是挺会玩的,转个三十来个不成问题的。她隔天把呼啦圈带到学校后,赵兰兰就和她比谁转的多。她俩不玩后,其他同学就借去比赛了。不玩的人就在一旁围观加油。相较而言,转呼啦圈的女生多。
      男生,普遍是玩竹蜻蜓。这竹蜻蜓,销量也极好,玩法也简单。用手轻轻一炫,风轮就飞了出去。男生就比谁转的高转的远。
      这些她家小卖部都有卖,这段时间,小卖部的生意还不错。

      竞赛的结果出来了,她得了个一等奖,很出人意料地。学校奖励了她一些本子和笔。为此,妈妈还特意奖励了她几块钱。她挺高兴的,虽然占小朋友便宜,有点胜之不武,不过能拿到奖,也是她的能力嘛。

      今年的冬天依旧很冷。妈妈早早给她们做了鞋子,鞋里面铺了棉花。穿起来很暖和。这项技能,几乎村里的妇女都会。其实这个也可以做好拿去卖,不过只能在家里穿,穿出去可能有人会嫌土气。

      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在被窝里磨蹭十来分钟。天冷了,她真不想起床。真想念S市的天气。一年到头只有两三个月穿厚外套,其余时间单穿短袖长袖。冷归冷,她可没胆子迟到或逃课。磨蹭了会,就飞快起来穿衣服了。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期末考了,过年了。小卖部的生意好了很多。临近过年,她家进了许多糕点,烟酒,鞭炮,还有些副食品。来买过年用的东西的人很多。他们一家子都围在小卖部了,自己家要准备的东西都是匆匆忙忙备的。

      虽然分家了,但爷爷奶奶还在,过年大家还是在一起过。今天大伯家做饭,明天二伯家做饭,后天我家吃饭,每天都聚在一起吃。他们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的时候,因桌子比较小,她们小辈的都没地方坐。她还是挺高兴的。她们这一家族人也不少,可成年后,大家往来都很少,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有这份热闹了。

      开过年来,便是春天了。厚重的外套一脱,大家便开始在水里抓鱼玩了。河边长大的孩子对水真是情有独钟,也不单单是为了吃,反正在水里堵鱼就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虽然她现在已经get不到这项玩的意义了,她抓鱼就是为了吃。大鱼是抓不住的,拇指长短的小鱼却有很多的。她用个盆子,里面放些米糠,用塑料薄膜盖着,薄膜戳个洞,放在水里,过会去取。小鱼多些后,洗净,晒干,然后用来叫爆炒或者裹些面放在油里面炸。那滋味真好。等过些年后,这些没人吃的东西想吃都吃不到了。

      到五六月的时候,钱芳说她家那边的河流有好多龙虾,她们一放学就去抓。这可是个稀罕物,她们这地方的虾都是小虾,龙虾从没见过。下午放学后,大家一窝蜂地都去二队了。钱芳说有虾的池塘是个很大的池塘,她们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围着钓虾了。钓虾的工具很简单,就一根绳上穿个蚯蚓,绳子系在一根杆子上。坐在岸边,手握杆子,绳子丢进河里,等绳子有动静的时候就慢慢拉上来。这过程,和钓鱼差不多。观察间,她就见前面那个小男孩的绳子动了,他轻轻往上拉,慢慢地,最后把绳子直接扔进一旁的桶里。期间,这龙虾挣扎都没挣扎下,真是够憨厚的。桶里装了水,龙虾进去后就活蹦乱跳的,丝毫不受环境影响。她不是头次见龙虾,但班上好多同学是啊,陆涛就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只小龙虾玩。她刚想提醒下,陆涛就被龙虾的大钳子夹住了,气得他差点摔死这只龙虾。

      钓的虾有红壳的,也有青壳的。时常一个地方钓的虾多,好多人就凑在那个地方。这时候的龙虾还没到爬到田里到处都是的程度,运气好的人可能钓的到四五十只,多数人才钓一二十只。这时候吃龙虾,大家都不大会吃,好多人都是钓来玩玩,完了谁要谁拿去。大家享受的都是钓虾的过程,看着桶里的虾,特有成就感。可是便宜了她,她做了好几顿油焖大虾。

      她们这里是内陆河,龙虾是怎么到这池塘的,各有说法。一说是有人从外面带了一只龙虾,然后丢在池塘里,龙虾繁殖快,而且多,然后就慢慢繁殖开了。她是比较认同这一方法,因为到后面,不仅那个池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龙虾,严重危险到田里的作物。以至于后面不得不用杀虫剂来杀死它们。

      随后,大家一放学就往二队跑。谁发现一个钓虾的好地方,真是蜂拥而至。有时候钓虾也会钓到鱼,螃蟹。钓的次数多了,虾也狡猾了,不像以前一拉就上来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