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分鱼 ...

  •   起霜了。早上起床,看见地上白白的一片,像铺了一层细盐。有点冷。穿好衣服,看见爸爸已经起床在烧洗脸水了。她去水桶里舀水漱口,发现桶里已经结冰了。爸爸说,等下再刷牙吧,用热水。她嗯了一声。
      刷好牙,洗完脸,爸爸把盆端去妈妈房间,让妈妈洗脸去了。
      她们家一直有这个习惯,早上烧好洗脸水后,就端去挨个叫人洗,免得晚起的人要用冷水洗。大冬天的,点个火也不容易。
      爸爸清炒了个藕片,放了葱蒜,吃起来青青翠翠的。
      冬天吃莲藕是这里的一大习俗,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去村里的池塘挖点莲藕。没挖到的也会买十来斤放家里。藕炖排骨是过年必备的一道菜。和粤式的藕炖排骨汤不同,这里的排骨一般是腌过的。因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在腊月初就会几家人合伙杀一头猪,一家分个百十来斤。留几斤吃几顿新鲜的,剩下的用盐腌起来。腌好后,有的放在坛子里,有的找个通风口挂起来。吃的慢的,到五六月份都还有腌肉吃。因是腌肉,做藕炖排骨时,就不用放盐了。主要是吃菜,骨头和莲藕都特别多,不像粤式的那么清淡。
      年尾的时候,她见过爸爸腊月二十几还去池塘挖莲藕。有时候是去他们水田旁的那个池塘,有时候是去三舅舅家。三舅舅家有一亩地,专门养鱼种莲藕。她以前特喜欢跟着表哥后面去池塘里摸鱼。后来书读的多了,反而没那么亲近了。三舅舅年底会挖一次莲藕去卖,有时候会叫上爸爸去帮忙,顺便也拿些回来吃。
      小时候看见别人家的池塘荷叶田田,荷花飘香,夏天的时候,经过那里,真心美。她就问爸爸,爸,我们家的池塘也种点莲藕吧,那夏天就有莲子吃,冬天可以挖莲藕。她提了好几次,爸妈始终不同意,只说种莲藕对养鱼不大好。她一直没弄懂,这两者有什关联。直到高中后,她和同学在清晨经常喂鱼的那个池塘种了莲藕,才明白。
      水田里的荷花,别人家的池塘,她去过的几次都是远远观赏。只有学校的池塘,上学的一年四季,她经历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到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留的枯荷听雨声。才知晓可远观,不可近玩焉的意思。枯萎后的池塘,散发着阵阵恶臭,一度她们都不得不避开走那里。
      至此后,她再也没有在自家庭院的池塘种植莲藕的念头了。
      美,还是欣赏别人家的好了。

      临近期末考试了,作业突然多了起来。课堂上没写完的,一定要写完才准回家。搞得她好有压力。尼玛,这才二年级好不好。
      因对老师的恐惧,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听从老师的安排。
      她们每学期都会调几次座位,周围的人都会打散重排。后来又调了几次座位,她周围坐的是付林,赵兰兰,邓楠,几人成绩都不错。有拿不准的题目时,他们会私下相互讨论。上课是不准说话的,他们就丢丢纸条什么的。有时候会看见一张小纸条从前传到后,像做贼一样小心翼翼的。中途也有同学会劫持,抄完了再扔给下一个人。几人性格都有点固执己见,出现不同的答案时,大家会看看各自的解题思路,没法说明对方时,几人还是会按自己的思路写。
      毕竟抄袭还是很羞耻的。若是思路太偏,几人又写的一样,老师会在课堂上说,哇,你们几人的脑洞真统一,错都错一块去了。对于自尊心强的人来说,这太丢脸了。

      其实数学都好说,写完了交给老师批改就成。最怕的就是语文要背课文,自己觉得背熟了,就去找老师,当着老师的面背出来。对于怕老师的人简直虐CRY。明明私下背的滚瓜烂熟了,一到老师面前就怂了,各种结巴。

      她多读了十来年书,虽然工作后,大部分知识已经归还给老师了。但学习的方法还在,每次她都是头几个走。不知道胆量是否与自信有关联。就拿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来说,小学时的她可是常举手回答问题,升初高中后反而有一种干什么事我没什么把握,要是错了,同学会不会笑我的心态。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极其不希望点到自己,到黑板默写生词也不希望抽到自己,做啥事都希望与自己无关。从不主动。这种不自信真影响了她一生。

      进入腊月后,村子里起鱼塘了。村长通知每家出一个男丁,等起鱼塘的时候都去帮忙。

      年纪小些的时候,妈妈会带她去看。
      村里的人爱热闹,大部分人都去了,岸上密密麻麻围了很多人。她个子小,看不到里面,急的要命,拉着妈妈就往里面冲。妈妈会拍拍她的肩膀,拉着她的手,四处寻找光线好的地方,站好,然后紧紧拉着她,不让她跑,以免冲撞中掉进了鱼塘。
      这一处有四五个池塘,有三个被人承包了。剩下的两个,是村里的公有财产。
      冬天的水还是很多的,起鱼塘的时候,通常是用抽水机把一个池塘的水抽到另外一个池塘,等水小的时候再跳到里面去抓鱼。
      有些鱼很好抓,有些鱼就没那么容易,有些鱼滑不溜秋的,抓到手里都会蹦出去。
      她看见池塘里的鱼四处逃窜,池里的污泥溅的人满身都是,在里面的人一不留神就摔倒里面。再爬起来时,整个一泥人,那造型腻夸张。
      岸边的人见到,也是哈哈大笑,胆大的,就打趣起那人。
      哇,真是美好的回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两个池塘也承包出去了,村里也不再分鱼和莲藕。
      大了些,她们上学了,村里起鱼塘的时候她们还在学校,就再没见过。

      放学回来的时候,看到爸爸,付叔叔,二伯正拿着分好的鱼回来。爸爸手上拿的是两条草鱼,几斤快死的鲫鱼,最大的一巴掌大,小的才中指那么长。二伯家分的是两条鲤鱼,两条草鱼。付林家要的是三条大的白鲢。村里分鱼一般按斤两算,然后自己选择要什么鱼,还算公平。虽然每家分的鱼不多,但大伙也没多在意。

      鱼这时候还是比较丰富的一种水产。一是家家户户都有鱼塘,都养鱼,二是村子里有一条河,这条河通往长江,一发大水,上游的鱼就往下游跑。好些跳到岸边,运气好的话在岸上都可以捡到。当然,也不是时刻都能遇到这种好事。捕鱼最多的还是刘倩的爷爷。他在河两岸安了一个大网。鱼随河水而过的时候,一网下去,就是好几斤。有时候太多了,家里人吃不完,就拿去集市卖,价格也不贵。她们想吃鱼的时候,也会趁刘倩爷爷不在的时候,偷偷去网几下。

      到家后,妈妈,二妈还有几位阿姨正在门口纳鞋说话。
      看到几人手上的鱼,二妈说,“呀,玉安,你怎么要了那么多鲫鱼,看样子,都快死了,你们一餐吃的完吗?你看你傻的,还不如多要一条草鱼打鱼糕。”
      鱼糕是这里的特产。平常家里小孩满月结婚办喜酒,餐桌上必有的一道菜。通常选用鱼肉比较嫩,块头大的鱼,骨头少,刺少,容易把鱼肉剥离。把鱼肉剔刺去皮后,剁碎,上好的肥肉取几斤,剁碎,两者揉在一团,用清水泡一段时间。其次,还要准备蛋清,葱,姜蒜,食盐,生粉添在里面。有些配料可以不放,她们家不喜欢放葱和蒜,这些是不加进去的。弄好后,放在格子里蒸,大概要蒸两三个小时。快起锅时,再把蛋黄抹在上面。再蒸一会,就起锅了。起锅后,抹点红墨水,弹在上面,一片黄中一点红,特别好看。趁热时,拿到划成两三块,然后放起来。冬天里,大概可以放个十来天。吃的时候,切一块,可以打汤喝,也可以蒸热了,上面铺点木耳,香芹类的,特好吃。
      “我家方方喜欢吃鲫鱼,”爸爸说,“我特意要了这些,留给方方吃。就算一两顿吃不完,就用盐腌了晒干。现在这天气,也不会坏。”
      “你们俩还真惯孩子!”二妈叹道,“方,你看你爸妈多疼你,你长大了以后要多孝顺你爸。”
      “那当然。”她答道。
      “哦,玉成,”二妈问到,“你们今年做鱼糕吗?”
      “做吧。”妈妈说,“家里也没什么好菜,不准备点,过年客人来的时候都没什么好菜招呼。你们不打算做吗?”
      “想做,”二妈说,“主要是太麻烦了。到时又得请曹育新过来掌厨。”
      曹育新是村里的大厨,村里人请客的时候,都是请他来掌厨。
      爸爸跟着他打过几次下手,就学会了做鱼糕。后来,家里的鱼糕都是爸爸做的。
      “有啥麻烦的。”妈妈说,“到时我们几家一天做,请他来看看,也省的麻烦。完了我们一家给两包烟。”
      “行。”二妈说,“就这么定吧。你们准备起鱼塘还是去街上买?”
      “起鱼塘吧。”爸爸说,“我们门前池塘有好几条大鱼。还是早点捞起来,免得便宜了别人。前天晚上半夜起来,我看到有人拿着电筒在打鱼。我一喊,他们赶紧走了。也不知是哪里来的。”
      “啊?”二妈叫道,“那我们也把鱼塘起了吧。这几天天气好,明天就动手吧。”
      “嗯。”几人商量好,就拿着鱼回去做饭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分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