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8、(三十二)白帝城高月色冷,游子身归蜀道难(1) ...

  •   总有人觉得章武元年没发生什么事。
      事实完全相反,其实事情每天都要发生,只不过各种力量在暗暗较劲,往往是还没发生,就被化解掉了。
      这不是莺歌燕舞四方太平安详的一年,这是枕戈待旦不敢丝毫松懈的一年。
      因为在伐吴的事情上存在政见分歧,刘备手下的臣僚实际上分成了三队:
      一队是反战派,以诸葛亮为首,杨洪等为辅,再加上武将里的赵云魏延等等少数几个。
      一队是主战派,没有特别明显的领头人,事实上他们也不需要什么领头人,因为皇帝陛下就是倾向于他们的,还有什么比这个领导更有说服力?当然,他们当中会有比较活跃的分子,主要是武将,比如张飞,再比如迫切想要报仇的关平等等。
      还有一队就是中立派了。这一派态度比较圆滑,或者说比较暧昧,李严,许靖带头,不对此事表态,如果问起来,就说一切由陛下圣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于反战派越来越不利。
      因为反战派自身也不是统一的。他们虽然目的一样,出发点却五花八门。诸葛和赵云反对出兵的最主要原因是她们认为历史有极大的可能会照着他们认知的“夷陵之战”行进。杨洪反对出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吴蜀还有个联盟的名义摆在那里,季汉是以仁德立国的,不能干这种主动攻击盟友落人口实的事。而魏延反对出兵的原因是他觉得以季汉目前的国力和军力不能百分百保证打赢这一仗,再说目前吴蜀不是迫切需要打这一仗。
      也就是说,如果推翻杨洪和魏延的出发点,他们很有可能就会站到主战派那一边去了。例如,李严对杨洪说是东吴不义在先,又背汉联魏,是为篡逆,讨伐名正言顺。又例如张飞对魏延说我们如今有兵有将,丞相推行的蜀锦政策也增强了国力了,我们完全可以打赢这一仗。
      说到这里就得顺便说一下,魏国,季汉,以及目前还没有明确独立但事实上独立了的东吴这三家在政治和军事上各种风生水起,但经济却都很差,偏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问题忽略了还不行。
      要不说这三家有缘呢,他们面对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同等面额的钱币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三家领导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也是惊人的一致——印大票。哦那个年代还没有纸币,那我们就说“铸大钱”好了。原来一百钱能买的东西现在要花五百钱,可是五百钱不好携带啊,好办,把原来的一钱写上“值五钱”,拿这样的一百枚钱币又可以买东西了。
      这叫滥发钱币,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经济崩盘。这方面影响最恶劣的是孙权,他甚至造过“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以至“大泉五千”,也就是一钱当五百钱、一千钱、两千钱甚至五千钱旧币用,找钱都没法找。最后结果是商业比较发达的江东集体抗议,迫使孙权回收了这些钱。但是此时后果也已经非常严重——江东大量人员外逃,有的郡县能达到十室九空的程度,甚至逼得孙权要迁徙外郡的人去填亏空。刘备好一点,他造过“直百五铢”,一钱当一百用,诸葛亮本身不是学经济的出身,面对通货膨胀暂时也没有别的解决方案,这个馊主意就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幸好没多久诸葛亮就和李严等人意识到问题严重。诸葛亮毕竟是理工科出身,对于实业有相当的推崇,她认为通货膨胀真正的原因是货币和物资不等量,物贱而钱多,那我改善物的数量和质量不就好了。于是她和黄月英一起改进了蜀中织锦提花的机器,然后蜀锦就差不多成了或者说一直成了季汉国库的重要倚仗,远销魏吴,供不应求,甚至一度蜀锦可以作为硬通货代替货币在市场上直接流通。司马懿则是在曹丕向众人求计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初到此地用两个萝卜跟一个老太婆换粥的故事——既然货币那么万恶,不用货币就好了。谷子和布匹就成为实际上的货币开始流转,直到物资较为充盈之后,曹丕才又改回了五铢钱——汉朝已经用了几百年了,就老老实实继续用下去吧。
      不知道孙权面对经济头痛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周瑜——周师姐当年是学MBA的。不过话说回来,她在的那些年,东吴确实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司马懿倒是确实想起过郭嘉——研究国际关系的博士,经济是必修。
      有些人啊,总是这样,当你需要他们的时候,就发现他们已不在身旁。

      有的时候诸葛亮会后悔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
      但是转念又一想也许没有这个孩子会更糟。
      黄月英看着她坐卧不宁的样子,好几次差点忍不住问她是不是放弃孩子算了。
      “你怎么想的我也知道,可是你自己的年纪身体也不能不顾及。”黄月英放下手里的药碗,忙着轻抚诸葛亮的后背给她顺气。
      诸葛亮选择沉默以对,四十出头的人了,虽然看上去依然年轻,可是骨子里的沧桑感是抹不去的,诞育生命这码事,到底还是力不从心了。
      “月英,帮我把案头那些卷册拿来,笔墨也拿来,我不过去了,就在榻上躺着看吧。”
      “还看?”黄月英的话里颇有责怪之意,“十份文书里九份都是在拐弯抹角指桑骂槐的,就一份是有用的。你如今身子不好,不肯休息,还要看这些话——不如我替你看算了。”
      “那怎么行,多少人等着挑错呢,何苦再多给人送一个好借口。”
      如今反战派在朝堂上渐渐有被孤立的架势,作为代表人物诸葛亮当然是首当其冲,每次上朝她解下腰间那柄“章武”剑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身后某些眼神充满着嫉恨。当刘备免了诸葛亮的上朝之后,这种眼神就全部化为中伤的暗箭,藏入了文书奏册当中。
      人们都说,其实陛下是很想出兵的,但是就是因为丞相坚持反对,陛下为了君臣不要闹僵才压下了这个念头。
      这样的话,诸葛今也听到了,在家待嫁的她想来想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可是又害怕自己做错了,直到某天诸葛亮晕过去一回,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诸葛今穿上外袍,戴上锥帽,趁着家里人手忙脚乱抢救诸葛亮的机会,偷偷的从马厩里牵出一匹马,翻身骑上,直奔内廷。
      后宫当然是不好进的,诸葛今面对武士的阻拦亮出手里刻着羽扇的松木令牌:我是诸葛今,有急事求见太子,请速通报。
      准太子妃前来,武士不敢怠慢,马上把诸葛今带进来,刘禅正在偏厅里查阅刑律的文稿。
      “阿今!你怎么来了?”刘禅看到诸葛今,颇觉意外。
      “我是来求太子的!”诸葛今跪下了。
      刘禅放下了手里的竹简:“阿今……”
      “求太子去……”
      刘禅打断了诸葛今,走上来扶她:“阿今,我知道了,你不要说话,一个字都别说了,只用点头摇头来回答我,是不是丞相有事?”
      诸葛今一听,眼眶就红了,眼泪在眼里打圈,她点点头。
      刘禅想了想:“阿今,你的心意,我都明白了,丞相的处境,我也很清楚,所以你一个字都不能说,不能再让那些人抓到把柄。你现在立刻回去。父皇那里,我现在就去说,你放心。”
      话说得好像很模糊,实际上当事人知道,没有比这更清楚的表态了,诸葛今向刘禅深深一拜,转身离开。
      当天晚上,刘备再次驾临丞相府,身边还带了太医令。
      太医令号了脉,诊断结果极不乐观:孩子先天的弱,不活跃,且有先兆流产。
      “最好的方法就是趁着月份还小,弃子保母。如果强行保子,至少要卧床静养三月,不得操劳。即使如此,孩子恐怕也有先天不足,而且甚伤母体。”
      刘备抓着诸葛亮的手:“孔明,就听太医的,皇子可以再有,你不能出事。”
      “陛下,请让臣试一试。”
      诸葛亮再三坚持,刘备也不再勉强,站起来看了看,命人把诸葛亮案头的东西全部搬走:“都搬到宫里去,传朕旨意,从今日起三个月,一应事务不得叨扰丞相,由朕躬亲处置!”
      刘备一走,诸葛亮隔着屏风厉声喊着诸葛今,诸葛今一声不响的,在屏风后跪下了。
      “你是不是去见了太子!”
      “是。”
      “谁让你去的!”
      “我不想看爹那么辛苦,就去找太子,太子让我一个字都不要说,他说他会去求陛下的。”
      “你还没有阿斗懂事!”诸葛亮气得直呼了刘禅的小名,并随手把榻前一个高几上的水壶摔的粉碎,黄月英连忙上来查看。
      但诸葛今只是抿抿唇不说话。
      “你知道在别人看来你这行为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嫁入帝王家,就意图左右君王行事,其心可诛啊!”
      “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事,陛下不会这么想的。爹和陛下十几年的君臣,难道还不知道陛下是什么人?陛下对别人,也许有所保留,但是对爹,从来没有任何猜忌,连我都看得出来,难道爹反而看不出来!爹这样说,岂非对不起陛下的倚重与信任?”
      “放肆!”诸葛亮气得手都在发抖,瞬间就觉得腹中绞痛,黄月英看她脸色不对,连忙上来扶住,同时喝止诸葛今:“阿今,还不住口!朝堂的事也是你议论的!”
      诸葛亮略微平复了些,看着屏风后诸葛今跪着的身影:“我给你屋里特意挂着的条幅上写了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静’字是什么意思。为人也好,处事也罢,多思慎行永远是对的。你只看到信任,却不想想信任的意义?就因为得到别人的信任,你就可以滥用这种信任吗?陛下信任我,十四年来言必行计必从,这是放心的把一切都交到我手上了,我每一天都感到惶恐,生怕哪里出错了,辜负他的信任。信任是权力,但先是责任,得到信任的人,必要更加小心,决不让对方因为这信任陷入难堪的境地。如今请战的人越来越多,陛下自己也有意出战,但至今未战,就是因为信任我!你如今的举动让陛下陷入两难境地,他若不出战,必有人说他无力驭下!”
      诸葛今沉默了。
      “阿斗不让你说出来意,是怕隔墙有耳,给别人落了口实,一心一意都是为了你着想,生恐你被牵连。你自问,是不是对得起他这份信任!”
      黄月英看着诸葛亮越说越激动,只好温言软语的劝道:“孔明,阿今担心你,是出于好意,她想的没有你那么深,也不是她的错。陛下今日来,并未提出兵之事,只说教你休养身体,他自去处理公务,这事必躬亲总要占去他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他定然不会出兵了,外人就是知道阿今求见太子,也只会说是为你求医,论不到左右君王决策上。你教给她利害关系也就是了,何必动气。”
      看诸葛亮没反对,黄月英催着诸葛今快去休息,诸葛今行了礼,退下去。
      “这就要当太子妃了,我怎么放心?”诸葛亮看着黄月英叹气。
      “儿孙自有儿孙福。”黄月英安慰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想到肚子里这个,诸葛亮突然很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
      “听太医说,保住不容易。”
      “那也得保,能保多久算多久。”
      “你以前还说物竞天择,若是孩子身体不好,还是不要强留这样的话。”
      诸葛亮苦笑:“当初没孩子,说这话当然容易。”
      “你还有别的考虑吧?”
      “嗯……我这个年纪了,恐怕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诸葛亮慢慢的说,“陛下的后宫人一直不多,除了吴皇后,就是照看永儿的李美人,陛下大概也就是给个名分安慰一下。还有两个,也很少得见。到现在他除了阿斗和永儿,就没有别的孩子了,我总是不放心,你说万一有一个……再多一个孩子,心里就有底了。不管将来怎么样,这一份基业不至于散了。”
      又过了一个月,刘备再次登门探望,气氛就有点凝重了。
      “众臣都认为可以对东吴用兵。”
      “非用不可?”
      “恐怕是。”
      “就不能再等等?”
      “等多久?”
      “皇子出世。臣身体不好,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臣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无人料理……”
      “孔明,不可如此说……”刘备看着诸葛亮,叹息道,“好吧,再等等。”
      刘备第二天面对请战的群臣用“吴皇后有孕,待皇子降生,再动兵戈”的理由驳回了。
      但奇怪的是,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流传更广:是诸葛亮劝陛下,皇子未降生,勿动兵戈,陛下采信了这个意见。
      换句话说,绕来绕去,根子还在诸葛亮这里。
      至于这个说法怎么来的,好像没人太关注。
      自然,大臣们也不会知道,在宫中,听到宫女禀报说群臣对诸葛亮左右刘备决策十分不满后,吴皇后露出了一个解恨的笑容。

      在这个敏感的时候,诸葛今和刘禅的婚事自然也被顺延了,不能让大臣们觉得:父女俩一个搞定了皇帝,一个搞定了下一任皇帝,这是要独揽朝政的节奏么!
      诸葛今因为上次的事,痛定思痛,把自己关在屋里,专心写字读书刺绣女红,不再出门了。
      按诸葛亮的设想,事情可以拖到十月,但是七月,皇子终于还是提前降生了。
      生下来就十分孱弱。
      刘备抱着孩子开心,诸葛亮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陛下……这次必须出兵了?”
      刘备抱着孩子正在晃的手顿了顿:“……嗯。”
      诸葛亮知道这不能怪刘备,只能叹气。
      “翼德今日问朕,云长的仇还报不报,荆州还要不要,朕不知道怎么说了。”
      “臣不信他只说了这些。”
      “……”
      “还针对臣说了什么吧,不只是张将军,恐怕朝中很多人都想问一问:陛下对臣的信任,到底有没有底线。”
      诸葛亮看问题依然通透,刘备也只能默然。
      “陛下的辛苦,臣知道。您现在也未必想出兵,但是这兵反而是非出不可了。总不能让大臣们都说臣僭越太过,那臣将来立在朝堂上,境况更艰难。臣自然是什么也不怕的,可是陛下的心意,臣明白。”
      当初想出兵而不出是为了谁,现在不想出兵又必须出兵还是为了谁。
      可就不是为了自己,皇帝也难啊。
      诸葛亮挣扎着下了床榻,打开木橱,搬出一卷卷的竹简文书来。
      “臣并非没有准备,早在去年,臣就想,如果拦不住出兵之事,该怎么做。”
      诸葛亮拿起一卷竹简:“这是库中的金银储备,支持一年军费,绝无问题。”
      再拿起旁边的一卷:“粮秣、马匹、兵器等军需之物,如无意外,可以供给十万大军。”
      旁边最厚重的一卷,打开,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这是这些年,吴魏的探子送回来的各处消息,包括山川道路地形图和各处官员守卫情况,不能说很全面,但总比没有强。”
      “还有这是——”诸葛亮要解开第四卷文书,刘备拦住了。
      “陛下?”
      刘备抓着诸葛亮握住竹简的手:“不说了,孔明,再等等,再等等吧。”

      处心积虑的拖其实是在等待变,诸葛亮和黄月英都是这么打算的,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出点什么事,于是就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不用出兵了呢。
      这个指导思想一点都没错,拖则生变,果然。
      只不过,不是按预想变的。
      张飞突然被杀了。
      诸葛亮之前记得他会在整军备战的时候被从人害死,好几次想让刘备去告诫张飞善待部将,话到嘴边又犹豫了。在出兵之事上,两个人的分歧很明显,诸葛亮不想这个时候去刺激张飞。而且她总有个侥幸心理就是不出兵就不用备战,张飞就不会死了。
      大错特错。
      张飞的手下范强暗杀了张飞,因为张飞心情不好,大怒之下鞭打他。而张飞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刘备又推迟了出兵的计划。
      命运跟人开了一个多大的玩笑啊。
      张飞一死,事情就无可挽回了。
      武将们群情激愤,尤其是中下层军官,他们都在问:丞相到底想干什么!
      刘备手下威望高能力强的大将已经剩的不多了,关羽是死在东吴吕蒙的暗算中,现在张飞也被杀,范强投奔了东吴,黄忠已经病逝了,数来数去,这是要等着东吴把季汉的将军们一个一个团灭的节奏么!
      将军死于沙场是光荣,无仗可打生生等着被人暗算而死是憋屈。
      刘备终于决定出兵,再等下去说不定军队就真的哗变了。
      刘备想起诸葛亮做的那些准备,是按照十万人的标准来的,但他最后只带了大约五万军队,手下的将领也大多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什么中领军吴班、护军冯习、前部督张南、将军刘宁、杜路,还有将军陈式、将军赵融、傅彤、廖淳……
      马超和赵云,甚至魏延,他一个也没带,赵云请战了,刘备没同意。赵云跑去跟诸葛亮打小报告,诸葛亮求见刘备,刘备还是没同意。
      直到出兵前一晚,刘备又来看诸葛亮。
      诸葛亮坐在榻边看着摇篮里的未满月的婴儿,在发呆。
      “孔明……在想什么?”
      “请陛下恕臣未能接驾,臣在专心算数。”
      “算什么?”
      “五万人能不能夺回荆州,碾压东吴。”
      “结果呢。”
      “怎么算都不够。”诸葛亮站起来看着刘备,“臣做的准备都是按十万人的标准来的。陛下为什么只带五万人?”
      其实季汉最多的时候也就不到十五万军队,关羽死后,就只有不到十三万了。如果真的让刘备带走十万军队,那么镇守益州和汉中的军队就只有不到三万了。
      “但十万才有绝对的胜算。”
      刘备心里明白:“东吴大概也就能凑出五万人来,朕御驾亲征,五万对五万,还是有把握的。”
      诸葛亮定定的看着刘备:“那子龙,孟起,文长呢?陛下为什么一个都没带?”
      “有朕在就够了,他们就留下吧。”
      “陛下是把这些人都留给臣了,想着让他们保护益州的安全,对吧。”
      有些关心,其实只有默契就好,挑明了只能大家都尴尬。
      “陛下的心意,臣心里明白,所以……受不起。”甚至连丞相府都派了重兵保护,总负责人就是阿斗。
      “朕也知道,这样做可能有人会有非议,可是不这么做,朕更不放心。”
      “这样,陛下和臣都退一步如何?陛下带五万人走,臣后续派三万人为补充。子龙把守葭萌关,防备曹魏偷袭,孟起随陛下前去,文长守住汉中,足以保证后方的安全。”
      “两万人吧,各处把守关隘,人少了也不行,葭萌关就让孟起去,子龙留在成都。”
      “陛下,至少再让子龙带五千人作为接应吧。”讨价还价到这份上,诸葛亮已经颇有些乞求的意思。
      刘备只能点头。
      “陛下此去,无论前期多么顺利,万不可掉以轻心。对方的主帅不出意外会是陆逊。他是当年周公瑾着力培养的人物,虽然没有名气,但不可小觑。陛下进军若顺利,明年应该能到虢亭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地势有些特别,陛下千万不要在这里扎下连营,倘若不得已要设连营,一定要防备陆逊用火攻。”
      “你说的话,朕都记着。”
      诸葛亮想了又想,生怕自己遗漏了什么,屋里一时静默下来。
      旁边摇篮里的婴儿感到受了冷落,突然大哭起来。刘备想起件事,他抱起这个三儿子,思索着该给他起什么名字好。
      “朕此去,恐怕要花个一年半载才能回来,就趁现在有时间,给他起个名字吧。”
      也对,最近各种心力交瘁,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一直都忘了。
      诸葛亮拉了拉儿子的小手,总算露出个笑容:“陛下要用兵了,起个寓意战胜的名字吧,叫成师如何?”
      刘备摇了摇头:“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得天下者,绝非全赖兵力,而已仁德教化四方,以理服人。这孩子就叫‘理’。”
      诸葛亮心里一动:“字呢?”
      字?
      刘备哄得刘理不哭了,又把他放回摇篮里,仰头叹息:“一时想不出。”
      “那就不想了。”
      “因为朕心思不在这上面,朕一直在想孔明你刚才说过的话,你说过朕带去的人少,其实朕不觉得兵少,将军们也尚可,只有一种人,朕是真的觉得少了。”
      不是少,是没有。
      “徐元直离朕而去,士元在蜀中不幸身亡,孝直早夭,这么多年算下来,一直陪在朕身边,为朕出谋划策的,只有孔明你一个人。其他人也不是不好,但是和朕期望中差太远了。”
      诸葛亮想,李严许靖等人,确实不能达到刘备的要求。
      “所以,朕其实一直很羡慕曹孟德。二十多年前,朕还屈居其下的时候……”
      刘备想起自己当年在曹操手下客居,曹操仿佛是炫耀一般带着他见过了自己所有的谋臣。
      “荀彧程昱荀攸刘烨等人……皆风采冠绝之辈,曹孟德真好命啊,身边一直没缺过这样的人。”
      诸葛亮有点奇怪:“陛下……好像漏了一个人……陛下没见过郭嘉郭奉孝吗?”
      刘备顿了顿,然后他那个惋惜和倾慕的表情诸葛亮再也没忘过。
      “惟奉孝者……可当‘风流’二字。”
      于是,后来的梁王刘理,就有了一个“奉孝”的字,寄托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孔明,朕要去整军了,军队马上就要开拔,你还有什么要叮嘱的吗?”
      “……请陛下,一定要平安归来。”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率大军启程开始征伐东吴。
      送行的人里,诸葛亮回头去找赵云。
      赵小云依然没心没肺的样子。
      诸葛亮想到刘备最后的叮嘱,突然觉得自己越来越心狠了。
      “孔明,子龙的婚姻之事,朕托付给你了。”
      “……陛下放心。孟起去往葭萌关后,臣立刻为子龙择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08章 (三十二)白帝城高月色冷,游子身归蜀道难(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