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非小说类2013年4月 ...

  •   《The Now Habit》 by Neil Fiore
      本书专治拖延症。
      作者有心理学博士学位,也做过很多学生拖延症的个案,所以大学生看这本书应该挺实用。
      他有一个有趣的比喻:
      一块床板,放平地上,让你走过去—没问题哒,走、跑、跳,毫无压力。
      同一块床板,水平固定在两栋20层大楼天台之间,走过去,行吗?
      ……想一想我就腿抖啦!
      其实是同样的任务,但是心理压力会让我们无法做到原来轻易做到的事情呢!
      那么,同样架在天台间的床板,现在你发现你所在的大楼楼顶着火了,或者有一个冷血杀手拿着枪一步步走上来……你走得过去吗?
      绝壁过得去啊!
      嘛,这个杀手就叫“最后期限”,英文名Deadline啦!

      所以说很多人拖延,其实是在等这个杀手走近,逼自己走过去呢。
      但是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建起心理防护网,让自己放松下来,不要太看重结果,其实我们是不需要等最后期限呢。
      哦,说到拖延症这个老伙计。
      有的人在压力之下能够超常发挥,有的人就会陷入拖延,我不幸是后者。以前在和一个很牛的同学聊天,聊到我的梦想—或者说是职业规划吧—她说:“其实有很多条路啊,为什么你一定要做这个呢?谁谁谁(另一个大牛同学)就比你更适合这条路,因为他有压力反而更high,你就挣扎的很辛苦。”
      她很客观,而扬长避短也是一个正确的职业选择态度。短板有几种,有些可以通过寻找互补的合作者解决;有些可以忽略;但有些必须驳长,不然会制约你的发展。可惜,面对压力的心理并不是可以绕过、忽视或者规避的那种。
      无论做什么,想要有所成就,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这其实和选哪条路无关呢。
      面对压力的态度这个不是天生的:能够在压力之下更嗨,更有动力的人,只是和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有不一样的应对机制而已。我需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机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可以试验的有趣理论,比如说:
      1.作者建议我们不要“太努力”:要尊重自己的休息时间。他建议我们每天安排计划表时,先安排吃饭睡觉运动休息等等时间,客观地知道我们真正能工作的时间有多长。在深陷拖延引起的焦虑时,暂停一下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未尝不可。有一个案例:一个研究生写不出论文时,参加了一个剧社,每周挤出20小时排练话剧。在演出结束后,他心理状态更好了,而原本用来排练的时间用来写论文,反而很快完成了。这和“优先顺序”理论截然相反,哪个更好用还是要看结果呢。
      2.他推崇“倒序时间安排法”,就是说安排一个长计划时,从最后期限往前计划,一直计划到现在你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计划推进。
      这个方法实在,也实用。不过细分也是个技术活。
      3. “不要太关注结果,关注你能什么时候开始。不断地开始。”他指的是不断地开始做同一件事情:可不是开始十件事情哪个都做不完。
      这个态度会让拖延者精神压力没那么大。
      他推荐一个“三十分钟”模式:坚持每次投入到(至少)三十分钟的高效工作中。三十分钟不长,但正好够让我们沉浸于一个工作。我试了。好几次十五分钟的时候开始走神,但想着“就坚持三十分钟”反而专心起来了。
      这本书算是本月看着比较有得着的书呢。

      《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
      《Literary Taste: How to form it》
      《How to become an author》 by Arnold Bennett
      班奈特先生本身是一名小说家,但似乎他传阅最广的反而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如何过活》这本散文类似物。
      乍一看是时间管理类书籍:谁要看一百年前写的时间管理书籍啊!连互联网和电脑都没有的时代怎么能想象我们今天要面临的挑战(╯▽╰)
      但事实上班奈特先生文笔和吐槽都挺有爱,当散文看也相当不错。
      第一第二本内容相关性比较高。他在第二本--关于文学品味那一本—推荐了很多小说、诗歌、散文类和如何欣赏的指南。他的观点基本上就是:看吧,看多了你就会欣赏了。你不会欣赏名著,不是名著的错,绝壁是你品位太低,快去培养吧少年!
      ……真是谢谢了啊。
      妄图通过看这本书在世界文学欣赏上更上一个台阶的读者可以洗洗睡了,班奈特先生推荐的清一色都是英国作品,绝大部分俺听都没听过。不过俺乖乖去看了一两篇散文,还怪好看的实话说。

      主要说说《如何成为作家》,最近在码字,所以诚惶诚恐寻找各种作家的笔记心得,妄图偷师一二。还没看完,不过他的挺多观点有点意思,比如说对“风格”的论述。
      他说,风格就是作者对文字的使用:你有一个创意,你要把这个观点告诉读者,如果你把信息传递完毕了,你就成功了,你的风格就好。
      “作家用文字来思考”,他说。
      ……这……班奈特先生你听过“视觉型人”这个提法吗?其实俺,还有俺知道的一个可牛的写手,在构思时相当一部分场景是以画面出现的,然后就扯着头发苦思怎么把画面有效地变成文字:所谓的“风格之形成”?
      他对文字有极高的要求,在认为新写手必须每天写作,并把作品朗诵出来之外,他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必须精益求精,在确认无法再改进一个句子之前不可停手。”
      ……写作上的“帕累托最优”吗?随便啦……
      他不反对新手模仿写作大家的风格,认为这样可以让他“模仿帮助他最终达到自己的创新”。
      ……小时候学画画老师也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才能的人轻易获得成功”呢……
      在他眼里,读一篇文章就是认识写作的作者,语言优劣就是对方言语的趣味,内容好坏则是对方思想的深度、品格的高低,所以他看重写作时的“真诚”胜于“雄辩”。
      他支持写大纲,喜欢本身就有趣的情节。
      关于人物塑造,他认为行动是最佳的塑造,过多的面部描写没啥好处,对话则是过多不如过少:达到目的之后,马上中止对话。

      但他的观点也不全是金科玉律。比如说他认为小说必须在开头就展开情节,最好第一个句子进入主题——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若干中篇探案小说开头都在介绍、描述人物,到三分之一才慢慢开始真正的戏肉。是,马上进入故事可以让开头吸引人,但好多优秀作品使用了铺垫,也一样具有可读性。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5章 非小说类2013年4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