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由魏晋玄学“言意之辨”说开去 ...


  •   读了月亮的大作《浅析魏晋玄学之“言意之辨”》,越品越有滋味——退而思之,言尽不尽意,其实是在不同的阶段追求的不同目标,或者说为了不同的需要展示的不同功能,“时移事易”,不可一概而论。

      就好比佛祖传法四十九年却说“一字未传”,佛经里经常有些前后矛盾的话,很多人便以此认为佛法空泛无理,其实是不明白“时移事易”、“过犹不及”的道理,套句比较正统的话——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急躁的人要让他缓和,就要讲缓和的好处;而迟缓的人要让他积极,再讲缓和反而是害他——对出入门的人和提高班的人当然也不能用一套教材,佛祖正是为了怕后人拘泥于他所讲的言语文字才把自己几十年讲过的法一口否定,并且发明了一个概念:“知识障”。

      言与意的关系也是这般——言是意的表达方式,而表达是为了交流之用;所以需要交流的时候,务使言能尽意,才能使别人明白;要是只为了让自己明白,明了究竟,则尽可不必理会言为何物,只要妙悟于心就行了。所以参禅的人参到较高境界,都是一个人在没人打扰的地方独自修行;而最高境界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所以无法表达清楚,根本是因为没有需求——有需求的是那些没明白的人,他们说来说去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到了那个境界自然也就明白了,明白了就出世而去,早早脱离苦海——那种终极感觉是人世间所未曾有过的,说也说不清楚,还不如不说——道家是最潇洒的,悟不悟全看你自己。

      佛家就比较婆婆妈妈,“一念有情”,老想着普渡众生,对了机会就到人间来“方便说法”——就象给小学生讲微积分,只好左一个比方,右一个比方,根性好的还明白几分,愚痴之辈搞不清楚,烦了还要骂你一顿,要打要杀——真是何苦来哉?所以佛祖最后也只好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一笑而去——再有问题去问摩诃迦叶好了,他已经得了我的秘传了。

      佛祖自己实践了一辈子,岂不知大道之传,也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事?再立一个继承者不过是给后来人一点信心罢了。迦叶跟着佛祖半辈子,看明白了传道之甘苦,所以也不再象老师那样干那份受累不讨好的事,倒不如和师兄师弟关起门来写写书,传布后世——能传多久传多久,反正佛祖早预言了末法时代的存在——也是因缘啊。

      又扯远了,这也是言的一大弊病,一是歧义,二是关联性,所以往往让人滔滔不绝之际,离本来的“意”已经十万八千里——自己说话已然如此,再口耳相传,加上人与人交流时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噪声,传来传去非走了样不行——然而没有言肯定又是不行的:现在为什么软件工程师紧缺?因为人和计算机言语不同,要让计算机替人干活非找人从中翻译,让机子明白你的意思不可;可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言意之辨”暂时就不用翻译成机器语言,我们有兴趣的人之间交流交流也就行了——说白了,言就是一种工具,为了对“意”进行交流之用,不需要交流的时候你管它尽不尽意呢?

      有一则悖论很有意思,说字典里根本没有知识,因为它总是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整个一个圈——与世隔绝的印第安人就算拎了最厚的字典去研究,也不可能搞明白外面的世界;可他出来生活一段也许就明白了——因为语言不过是约定成俗的一种指代性的工具而已。尝一口糖的滋味,然后大家给这种感觉起名叫“甜”;可是你不亲口尝过,你一辈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甜;可是如果你比较倒霉,第一次碰上的是个糊涂人,而他给你拿来的是盐的话,你也许一辈子都生活在误会之中了——这就是言和意的关系。

      费了半天话,其实只是想说,语言是为了交流之用,我比较喜欢和说话说得明白的人交流——得鱼固然可以忘筌;若是没鱼不妨把筌收起来——可也有人说我就喜欢拿着它玩,披在身上当作装饰也能增添美感你管得着么?我当然也不能妨碍人家的审美情趣——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不说大家明白的话,以把明白人说糊涂为荣”的倾向,挺简单的道理非要找些专业术语让大家听不懂,而且自以为这样就比别人高明——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许更适合去做语言学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