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一夜大雨,将整座山浇了个通透,直到天蒙蒙亮时才止住。
荀彧在滴滴答答的滴水声中醒来。昨夜他睡得很好,清晨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推开窗,满眼都是湿漉漉的盎然绿意。门边的屋檐下不知是谁放了两个盖了盖子的木桶,其中一个的桶把上还挂着半边葫芦。荀彧走过去揭开,发现是两桶亮汪汪的清水,不由笑了笑。一些早起的人经过屋前的小路下山干活,发现这屋子一夜之间住进了人,都好奇地朝这儿张望。
荀彧用葫芦舀了些水出来洗漱。正忙碌着,曹仁出现了。
“早呀,荀先生!”曹仁的怀里抱着一个油纸包裹,手上拎着一兜子水果,背上还背着一个麻袋,得到荀彧的许可后,便都拿进屋放在了桌上。
油纸包里有一堆巴掌大的馍馍,浅绿色的,都包在叶子里,另外还有大块的肉干。曹仁把装水果的兜子挂在墙上,又去屋后搬出一个缸子,将那麻袋口塞进缸里,揪住袋角一提,绵绵的一声“哗——”,袋子扁了,缸子满了,刚好满满的一缸子米。
“谢谢你,”荀彧说着,曹仁的动作快,三两下办好了事,便又像昨天那样乐呵呵地望着他,“门前的那两桶水也是你打来的吧?太麻烦你了,这些我都可以自己来的。”
“不麻烦,不麻烦!”曹仁摆手,“先生饿不饿?吃两个馍吧!”
荀彧笑着说:“你也来一起吃吧。”
曹仁摇头:“先生吃吧,我一早就吃过了!”
荀彧不说什么,直接递给他一个。曹仁呵呵一笑,高兴地接过了,拿起来才刚咬了一口,门外就响起一声呵斥:“子孝,大清早的就到荀先生这儿来蹭饭,我真是,白养了你了!”
曹操背着手走进屋来,在门里一顿,曹仁吓得连忙把拿着馍的手缩到了他认为曹操见不着的地方。
“荀先生昨晚睡得好吗?”曹操关切地问。
“挺好的。”荀彧看着这两个人,觉得有趣。
“村里的娃们听说今天要上课,兴奋得睡不着觉,一早就都到了教室等着。我来的时候,他们正在那儿闹得欢呢。”
“那我这就过去。”这消息让荀彧很是期待,顿时连早饭也顾不上吃了。
“不急!”曹操忙说,“先吃饭,吃饱了再去。一群小孩子,还怕闲着了不成?荀先生还是先吃饭吧。别着急,慢慢吃。”
巴掌大的馍馍贴实得很,一个下肚荀彧已然饱了。他匆匆喝了几口水,收拾起两本书,便跟着曹操上了路。
这时天已大亮,阳光落下,将水灵灵的翠叶照得晶莹剔透。村里新来了教书先生的事已经在一顿早饭的工夫迅速地传开了,因而这会儿在路上见到荀彧的人,都用尊敬和感激的目光望着他,有的还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因是依山而建,村子的格局并不规整。曹操带着荀彧在村屋间钻来钻去,荀彧刚开始还留意记着路,但没过多久,就干脆地放弃了。
“觉得难找,就盯着那棵银杏树。”曹操看了他两眼,向他传授经验。荀彧抬头望去,果然看见一顶巨大的树冠,比村中别的树冠都更高大宽阔,蓬蓬勃勃地笼罩在一片屋檐之上。
孩子们的教室就在这棵老银杏树旁。然而,当他们走近教室时,却发现教室里面空荡荡的,所有的孩子都在银杏树那儿玩耍。
在银杏树树干分叉的地方,搭着一座小小的木屋。木屋依着几根主枝的走势而建,形状因此有些歪扭,却是有门有窗,有不同的房间,有平台,有顺着树干垂下的软梯和绳索,屋前的主枝上,还挂着个摇摇荡荡的秋千。孩子们围着这棵树追来追去爬上爬下,尖声嬉笑,好不热闹。
曹操说:“那屋子是文远搭的,娃们喜欢得不行,从早折腾到晚,有的到了晚上还舍不得,非得在里面睡觉。子孝每天夜里都要去查一遍,全部轰回家了才敢走。就这样,也难免有漏网之鱼!”
荀彧忍不住笑了:“一共有多少个孩子来上课?”
曹操说:“这可说不准。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各家的情况不一样,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天都能来上课。从前常来的,大概有十七八个吧。”
荀彧点了点头,正想再问问情况,突然,树下传来一声脆生生的“阿爹!”,曹操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去。
一个小不点儿撒腿飞也似地跑了过来,一扑扑到曹操的腿上,甜甜地叫着:“阿爹!阿爹!”
曹操将他揪起来,一手抱着,一手指着荀彧:“豆豆,叫荀先生!”
“荀先生!”小不点儿眼珠子乌溜溜的,一张嘴就露出两个酒窝。
“你好。”荀彧笑着握住他胖乎乎的手指,轻轻摇了两下。
曹操介绍:“这是阿植,小名儿豆豆,今年刚五岁。”
说着,又指着另一个向这边跑来的孩子,这男孩比曹植大许多,一脸老成的样子,却掩不住打量荀彧时那好奇的眼神:“这是阿丕,今年十岁。阿丕,这是新来的荀先生,以后就由他教你们读书。”
那孩子停在跟前静静地听着,不管弟弟在曹操怀里怎么嚷嚷“哥哥、哥哥”,都不予理睬。直等到曹操说完了,这才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阿爹。”然后转向荀彧:“荀先生好。”
曹操说,两个孩子前阵子跟着他们的娘回娘家去了,昨天夜里才赶回来,是以荀彧昨天下午并没有见到。荀彧掏出手帕来在曹植红扑扑的脸蛋上擦了擦。小孩子玩起来不知道累,半夜到家,天不亮起床,这会儿已经跑得满头是汗。
其他孩子见到这一幕,都明白是新来的教书先生到了。胆大一点儿的便主动凑了过来,还有一些害羞的,虽然停止了嬉闹,却留在银杏树旁观望,那兴奋好奇又怯生生的模样很是惹人怜爱。荀彧一边听曹操叫着孩子们的名字,一边走上前去,很快就注意到在那银杏树的树根上坐着一个漂亮的小男孩。他从一开始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神色镇定,却又不似曹丕那样的少年老成,软软的乌发略有点长,却剪得很整齐,脖子上挂着一块银色的长命锁,左手腕戴着个银镯子。这两件可是这儿的其他孩子都没有的东西。
“你叫什么名字?”荀彧弯下腰,微笑着问他。
小男孩没有立刻回答,他抬起头,望向头顶的树屋。另一个大孩子抓着绳子从上面“跐溜”一声滑了下来,正好落在小男孩的身旁。
那大孩子看上去和曹丕一般年纪,头发蓬乱,又黑又瘦。荀彧一对上他的双眼,立刻认出他就是昨天晚上被张辽抱着的那个孩子。
“我叫司马懿,”这时,坐在树根上的小男孩才文文静静地答道,“嘉言懿行的懿。”
荀彧听他用了一个成语,赞许地点了点头,看向他身边的那个:“那你呢?”
“他叫郭嘉,”不等那孩子回答,司马懿便抿了抿嘴,露出一点自豪的笑容,似乎很高兴能在先生面前再次使用成语,“嘉言懿行的嘉!”
孩子们的教室是一间敞亮的木屋子,里面摆着几排矮矮的旧桌凳,小黑板旁边放着一盒白色的粉笔,这就是教室里的全部用具。山上潮气重,前任的教书先生又走了太久,粉笔放在那里受了潮,写起来在黑板上连连打滑。荀彧于是把粉笔带回家,做饭的时候放在灶台附近烘一会儿,挽救了这盒粉笔。
“奉孝的爹,从前也是这儿的教书先生,外面打仗死了老婆,带着儿子来山里避难。”
第一天下课后,曹操应荀彧的要求,给他讲了讲村里孩子们的事。
“可惜干了两年就病死啦,连华大夫也救不了他。奉孝这娃随爹,身子不好,以后还要劳烦先生多帮忙照看照看。”
荀彧问:“他现在住在哪里?”
曹操说:“有时住我家,有时住师爷家。不过我看他好像更喜欢住在师爷家。小孩儿最怕的就是比较。阿丕心思重,我对奉孝稍微好一点儿,他就担心被抢了爹。奉孝那么机灵,不会觉不出来。”
荀彧默了片刻:“……师爷?”
曹操呵呵一笑:“对。此人姓贾名诩,以前随军当过师爷。今天他碰巧出了远门。等他回来,我再介绍你们认识。”
荀彧点了点头。原来,昨天傍晚,张辽就是去这位“师爷”家中接郭嘉的……
忽然想起一事:“我想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班。他们的年龄差距太大,掌握的知识也参差不齐。如果总混在一起上课,反而对他们不好。”
曹操长叹一声:“这很难哪!”
荀彧纳闷:“为什么?”
曹操苦笑:“先生可以试一试,不过我劝先生,千万别抱太大希望。”
“……”
带着这个疑问,荀彧回到了课堂。他试图给孩子们分班,但正如曹操所说,这件事情很难,难到可以用“阻碍重重”来形容。而荀彧所遇到的第一个阻碍就来自于曹植——当曹植终于明白荀先生的意思是他今后不能和哥哥一起上课时,他毫不犹豫地“哇!”地一声,给荀彧哭了出来。
“荀先生,荀先生……”曹植的哭声还在响亮地回荡,一个戴眼镜的男孩拉了拉荀彧的衣角。他叫陈群,鼻梁上架着一副又大又沉的黑框眼镜,镜片上有几条粗糙的划痕,一看就知道是家中长辈们用过的旧货。荀彧起初以为孩子近视,山里没条件配眼镜,还曾提出带他去县城里配一副,后来却发现这孩子的眼睛其实很正常,他平时把眼镜放在口袋里,上课的时候才拿出来戴,因为“这样显得很有学问”,令荀彧哭笑不得。
“什么事,长文?”荀彧一边抚摸曹植的头,替他擦着眼泪,一边问道。
“荀先生,我可以当班长。”陈长文小朋友扶了扶眼镜,非常严肃地自荐。
“你……”荀彧刚开了个头,一截粉笔头飞来,打在陈群的后脑勺上。陈群扭头怒瞪:“郭奉孝!”
郭嘉伸了伸舌头,趴在自己的课桌上咧着嘴笑得无声无息。司马懿在旁边支着下巴,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看看陈群,眨巴眨巴的眼睛比腕上的银镯子还亮。
“郭嘉!”荀彧把粉笔头拾起来,山里的教学用具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别乱扔粉笔——”
“对!不准乱扔粉笔!”陈群义正辞严地踏上一步。
“虎妞!他要打我!”郭嘉喊了一声,窜起来跳到了后面一排。那儿坐着一个刚才还呆望着所有人,表情十分茫然的孩子,浓眉大眼,肩宽背阔,发育得比其他孩子都要粗壮。荀彧昨天听曹操说过,这孩子本名叫许褚,生下来时因为体弱,家里便给改了个女孩儿的名字叫“虎妞”,希望名字贱好养活,能保佑他茁壮成长。而今的事实证明,这名字改得很灵。
许褚听见郭嘉一喊,立刻站了起来:“谁?!”
“陈长文!”郭嘉大叫。
许褚“哦!”了一声,攥着拳头就要往前冲。曹丕见势不好,与荀彧同时放开了曹植,上前去拦横眉怒目的许褚。
“哇————————!”
声音刚刚弱下去的曹植又不依不饶地大哭了起来。
“哥————哥——————!”
“我要哥————哥————————!!!”
一天下来,荀彧筋疲力尽,果断决定放弃分班。回到家后他先打水洗了个澡,然后在书桌前坐下,开始考虑怎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可是不一会儿,门外突然传来咚咚的敲门声。他起身开门一看,发现郭嘉独自站在门外,正抬头望着他。
“荀先生。”郭嘉的目光从荀彧的脸上滑下来,溜进门里转了转,又回到荀彧的脸上。
“奉孝?”
“荀先生,你有书吗?”郭嘉望着他问。
“有……”
“可以让给我看看吗?”
荀彧一愣,随即笑了:“当然。”
说完,侧身示意他进屋。
郭嘉进了门,环视屋内,看到书桌上的书时,眼睛一亮,立刻凑了过去。荀彧不动声色地看着他在那堆书本中翻找,很快,他似乎找到一本中意的,满意地勾了勾嘴角,把书翻开,目光锁住那书页上上下下地移动,已然把这屋子的主人抛到了脑后。
荀彧笑了笑,转身去厨房做饭。等他蒸上饭洗好菜准备下锅时,又回来悄悄地看了一眼。郭嘉趴在书桌上的姿势还和最初时一样,那全神贯注的样子与在教室里调皮捣蛋时判若两人。于是荀彧便也不去扰他,直到将做好的饭菜端上了圆桌,才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背:“……奉孝?”
郭嘉有些不情愿地回头看着他。
“吃晚饭了,”荀彧说,“我做了你的饭。”
郭嘉看上去有点惊讶,却没有动作,还是静静地看着他。
“你不是喜欢看书吗?”荀彧又说,“先吃饭,吃完还可以接着看。”
郭嘉怔了一下,然后乖乖放下了书,走到桌边坐下,捧起了饭碗。他的头顶上有两撮翘起的头发,荀彧看了看,忍不住用手指替他顺了一遍,可是他的手指刚一离开,那两撮头发就又翘了起来。
“……怎么样?”荀彧有点忐忑地问道。他对自己的手艺不是太有把握,见郭嘉默默地夹菜扒饭,也不知道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嗯,”郭嘉咽下一口饭,认真地点了点头,“煮熟了。”
“……”
不管怎样,荀彧打算把郭嘉的话当成是一句表扬。于是,从这天起,郭嘉几乎每天都来荀彧这儿看书。曹操一开始还叫曹仁来寻郭嘉回去吃晚饭,后来知道了他是和荀彧在一起,便放了心。郭嘉看起书来不知疲倦,一不留神就看到很晚,荀彧催他他也不走,反而提出一堆的问题和荀彧讨论。荀彧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便和曹操商量,让郭嘉搬到了自己家中。这一来,司马懿也成了荀彧家中的常客。两个小孩儿对着书本用山里话嘀嘀咕咕,有时似乎还要激烈地争执一番。荀彧听不懂,也不知他们到底在嘀咕什么。
不久,陈群听说了看书的事,他立刻积极地找上门来,却又因为无法忍受与郭嘉共处,只好把书借回家看,每看完一本,都要交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给荀彧批改。荀彧觉得这样很好,并鼓励其他的孩子也这么做,唯独许褚感到万般为难,因为他认得的字太少,荀彧教给他,他转头便忘,荀彧不厌其烦地教给他,他不厌其烦地忘,可他是真的想要记住的啊……如此循环往复,许褚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每次来荀彧家补习,都要趁荀彧不注意,悄悄在某个地方塞一个鸡蛋,或是一把坚果,或是几头蒜,而这些东西,荀彧往往要过上一阵子才能够发现。
这期间,荀彧一直没见过张辽。问曹仁,说是进山打猎去了,短则半月,长则一月,一时半会儿是不会回来的。曹仁说起这个的时候脸上充满了向往的神色,荀彧知道,他是在想念那头早已被吃干抹净的野山猪。
这天上午,荀彧照旧在教室给孩子们上课。这大半个月来,经过不断的调整,他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既上大课,又开小灶,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按照合适的进度学习。孩子们跟他越来越熟悉,下课之后也常缠着他问这问那。可是今天,荀彧感觉到教室里的氛围明显不太对劲。一群孩子心不在焉地坐在他眼皮底下,有的不时望望窗外,看那神情,似乎都在焦急地期盼着什么。荀彧倒不介意,只是觉得好奇,便放下粉笔问道:“怎么啦?”
一群孩子望着他,也许是以为先生生气了,一时都不说话。
荀彧笑了笑,看向年纪最小的曹植,和颜悦色地鼓励:“豆豆,你来告诉先生,今天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曹植抿着嘴看着他,又看了看曹丕的神色,好一会儿才小声地答道:“先生……嗯……文远哥哥要回来了……”
荀彧愣了一下。
“以前,文远哥回来的时候,我们都会放假……”曹丕看了看弟弟,勇敢地补充。
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但荀彧已经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他爽快地点头:“好,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
“呼”的一声,孩子们纷纷跑出了教室,这当中包括有些不安地回头看了两眼的曹丕,以及急急忙忙把眼镜往兜里揣的陈群。
荀彧又愣了一下——在这眨眼之间,教室里只剩下了一个司马懿。他来不及询问,连忙跟出大门,可是孩子们跑得太快,一群小孩儿呼啦啦地沿着进山的道路疯跑,很快就拉出了大段的距离。荀彧不由担心起来,只好加快脚步奔跑着追上他们。跑着跑着,远处的山道上走来一个人。他走得并不快,因为他的背上像小山似地堆满了东西。曹植发出一声尖尖的欢叫,由于太过兴奋,喊出来的不是当地的土话,而是曹操从小教给他的家乡话:
“文远哥哥~~~~~~~~~~~~~~抱~~~~~~~~~~~~~~~~~”
这小小的请求,荀彧听懂了,并且很显然的,迎面走来的张辽也听懂了,因为他在一群孩子当中把曹植像拎小猫一样拎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肩上,然后从背上挂着的一串什么东西上面揪下了一个,剥了壳塞进曹植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