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三国时期形势图] ...

  •   189年,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

      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

      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

      当宦官杀何进,而绍又尽杀宦官之时,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卓入洛阳后,绍出奔冀州,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

      他们分屯要害,推绍为盟主,相机进攻卓。

      190年,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193年长安兵变,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

      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

      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卓汉献帝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

      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

      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

      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

      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

      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

      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备之命,于柴桑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211年,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

      猇亭之战以后不久,汉、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史之魏国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

      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

      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

      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

      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

      220年正月,□□;十月,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得北方。

      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

      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

      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

      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

      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

      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

      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爽屈服,并处死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

      后来,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 263年出兵灭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曹魏五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庙号谥号封号名字在位时间

      无高皇帝(世祖追封)无曹腾

      无太皇帝(世祖追封)无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武皇帝(世祖追封)无曹操

      高祖(世祖)文皇帝无曹丕 (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

      烈祖明皇帝无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无魏哀帝齐王(厉公)昭陵县公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无废帝高贵乡公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晋追封)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260-265 在位6年)

      三国史之蜀(汉)国

      刘备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

      焉死,子璋继任。

      焉、瘴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

      207年,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

      211 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

      214年,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

      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

      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白帝。

      刘禅继立。备死,亮辅刘禅。

      小国弱民,处境困难。

      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

      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

      225年,亮南征,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

      亮败获,并按马谡“攻心为上”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使获归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

      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

      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

      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

      以后三年,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

      亮死后,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皇帝

      庙号谥号封号名字在位时间

      无汉昭烈帝蜀先主刘备(开国皇帝221-223 在位2年)

      无孝怀皇帝蜀后主刘禅(223-263 在位41年)

      三国史之吴国

      孙权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

      董卓之乱时,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坚死,子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

      196年献帝迁许以后,策拒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

      199年,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孙权统众。208年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

      219年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

      于221年受魏封,称吴王。

      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汉出峡发展的可能。

      229年,权称帝,迁都建业,建立吴国。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

      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

      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

      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

      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

      。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

      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

      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

      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

      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

      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

      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

      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

      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孙吴4帝孙权孙休孙亮孙皓

      庙号谥号封号名字在位时间

      始祖武烈帝(孙权追封)无孙坚

      无长沙桓王(孙权追封)无孙策

      太祖大皇帝无孙权(开国皇帝229~252 在位23年)

      无无会稽王孙亮(252-258 在位6年)

      无景皇帝无孙休(258-264 在位6年)

      无文皇帝(孙皓追封)无孙和

      无无乌程侯孙皓 (264~280 在位17年)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三国时期形势图]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