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曹雪芹有偏爱的人物么?我从不这样认为。
    曹雪芹写的是大悲剧,悲剧就是将各种美好打碎给你看。看红楼女儿们,那就是求不得。
    只看判词,妙玉追求无尘,最终掉入泥淖;湘云英豪之气面挫折,却入绝境,湘江水枯;王熙凤想要众人皆知此生才,却被才所累,失了所有;迎春只想求个安静无争,却最终陷入一个更纷乱的境地,被折磨致死;李纨倾尽所有,将人生寄托在相夫教子上,却每每在荣华刚到,就烟消云散......
    再观宝钗,求的是借东风力,上青云天
    结果却是「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穠华过此身。」如韩信般功成被弃。
    而黛玉,求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结果却是「汉宫有佳人, 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 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 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 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 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 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 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春风当自嗟.」如昭君一般,飘零孤苦,不知归处。
    细说这些,我是想说,其实曹公写书时是带着情绪的,那种不管你有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人生哲学,是旷达也好,随心也好,随时从分也好,淡漠也好,孤高也好,在这个时代,这种境况下,总是会悲剧的。万马齐喑究可哀。
    所以我总觉得排在最前排的黛钗云三人带着三种不同的却各富哲理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展现在红楼的舞台上。而三人从矛盾重重到最后知心知意,推心置腹,也有一定的意义在里面。
    一种是宝钗的外圆内方。即使待人圆融,内心却也尖刻。详见螃蟹诗。有主见,有见识。该显时洋洋洒洒,该隐时分毫不漏。想青云直上,却不含害人之心,虽有违心之举,却也坚守着道德本心。
    二种是黛玉的外方内圆。即使内心通透,却率性随心。有魏晋名士之风。嬉笑怒骂只为己心,自由洒脱,却自有其度,不会恶语伤人。心有玲珑窍千般算,只行本心之所愿。确如美人灯,娇柔美人于其外,内里洞达明炼。
    三种是湘云的外方内方。心直口快,心有丘壑却无城府。行动间带英豪之气。心之所指,行之所至。
    三人中,湘云是随性。黛玉,宝钗原是不和。黛玉觉宝钗外表宽厚,内里藏奸,分外排斥。宝钗觉黛玉孩子气性,一直用大人看孩子的态度去无视屏蔽。而扑蝶事件,我从不觉得是表现宝钗的性格复杂什么的。我更倾向认为是写这个给黛钗感情的一种推动。宝钗扑蝶前,对黛玉的感观是,小性,小孩儿,一点点小事就别扭。要躲着。扑蝶后,虽没到害人的程度,但也做得有些不地道。所以宝钗对黛玉有了种补偿心态,也就开始正视黛玉,关注黛玉,在黛玉脱口西厢的时候,宝姐姐才能察觉别人所忽略的,从而有了教导一幕。而黛玉因此事,也生出原来我素来疑错了她的感想。两人开始重新审视对方,接触对方。也越来越欣赏对方。从而达成了钗黛合一。钗黛后来感情融洽,若被曲解成绵里藏针,真真是亵渎这些女儿了。
    有人说,宝钗将自己苦苦压抑,失了自我,可我却在宝钗人后的小女儿动态中,看出她的孩子心性。虽外表老成,内心却有着孩子的热情冲动。而黛玉,有人说她是仙子,做高洁态,只有小孩子才喜欢,我却觉的仙子看沧海桑田世俗变换,世情洞达却有寂寞无奈的苍凉感。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原也不是简单的年龄阅历就感受的出来的。
    其实读红楼,从她们□□稚龄开始读起,总要看到她们的成长和改变。若揪着她们幼时不成熟的小姿态而指指点点说某某假厚道,某某真小性,某某这是明憨暗奸,某某逃学真不成器,这就不是读书,而是搞阶级斗争了。
    仅以以上的絮絮叨叨,献给我喜欢的黛钗,O(∩_∩)O~,希望大大越写越好~~~~~也希望大大写出的女儿们钟灵毓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