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封山 ...
-
翌年,石诵羲参加了科举,却并没有高中。
他心思本来就不在四书五经上,只因家人逼迫,勉强为之。这次之后,就死活不肯再读了。
于是他到了石家在上海开的商行,管起生意来。
两年多没有回家,老太太和大奶奶很是想念。
夏天最热的时候,忽然流言四起,说上海发人瘟了。
大家都说,这瘟病发作起来很快,上吐下泻,腿抽筋,以为只是普通的吃坏肚子,结果人就忽然去世了。
本来人们还不甚在意,还去参加葬礼,完了回到家,发现自己也开始上吐下泻,腿抽筋,然后也死了。
死的人多了,才知道不妙。这病从发作到死亡,不过一、两日之间。更有甚者,大夫都还没赶到患者家里,这人就去世了。
其发作之迅速,可怕之极。
一时间上海人心惶惶,不知道这是什么怪病,都说天灾人祸,关在自己家里不敢出门。板蓝根、柴胡、防风等传统防瘟疫的药材一扫而空。
消息传到老太太和大奶奶耳朵里,吓得要死,急召石诵羲回来。
无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不太妙,赶紧把这瘟病发作情形问清楚。
来人说:“听说那怪病发作起来,上吐下泻,就跟闹肚子差不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症状,就是小腿抽筋。”
她一听,头嗡地就大了。这分明就是典型的霍乱病症啊!
怎么回事?她一直以为霍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才由外国传进来的。没想到现在战争还没爆发,就出现了这个病。看来,是她薄弱的历史知识出错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惠娘快要……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紧紧地攫住了头脑。她快要呼吸不过来。思绪混乱中,她战战兢兢地安慰自己,现在只是在上海流行呢,还没传到杭州,也别太早担忧了。
这么左思右想间,石诵羲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老太太和大奶奶抱着他又哭又笑。全家人简直比看到了皇帝还要高兴。这次回来,说什么也要等到上海那瘟病平息了再出去。
紫竹山庄闹腾了两天,老太太也暂且把念佛丢到一边去。
无双趁机在家里大搞卫生,每个死角都擦得铮亮铮亮的,买了几大瓶米醋在屋子中央煮沸,带小宁到外面绕山跑,锻炼身体。
第三天傍晚,老太太总算召她去做晚课,并留她一起吃斋饭。
这时她才看到石诵羲。
两年多不见,他长高了,稚气脱去了。神采飞扬,风流倜傥,嘴巴甜了好多。他陪着老太太吃斋,席间逗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吃完饭,老太太要歇息,他们才一起告退出来。
在门外,石诵羲说:“我送送你吧。”
他把随从都打发回去休息,自己提着灯笼,和她一起慢慢往后山走。无双恍然发现他已经比自己高了一个头。
沉默了一会儿,石诵羲忽然开口:“山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
她缓缓一笑,“羲少爷也打起佛偈来了?”
“呵,从外头回来,发现你们都没变。倒是我在外头雨打风吹,风霜雪雨,很不甘心啊。”他半真半假地打哈哈。
“跟去的两个大丫头是你从小用惯的。小厮也带了四个。你到京城去,有亲戚关照,在上海更不必说,是自家生意。谁能给你风吹雨打?况且……在大上海那个灯红酒绿的地方……”她没有说下去。
石诵羲笑笑地接话,“你看,苛责我的毛病就一点都没变。”
无双笑起来。
石诵羲忽然说:“最近家里想跟我定亲事,定的是中书刘郎中的小姐。”
她神色不变,“我已经听老太太说了。恭喜你。”
石诵羲脸上浮起茫然之色:“可是我却从来没看到过她,也不喜欢她。”
无双本来想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抗”,但觉有违本意,想了想,道:“整个大清朝的人都是这样,你难道比他们还不能适应吗?”
石诵羲苦笑一下,“我忽然觉得吴老爹真是大好人。你太幸运了。”
“幸运与否,还没有走到生命尽头,谁也不敢断定。就算已经到了尽头,很多时候,也争论纷纷。好比则天皇后,她的功与过,历来没有定论。”
石诵羲微笑望着她,“这两年走南闯北,莺莺燕燕看过了很多,却没有人能比你有见识。”
“我一介井底之蛙,何来见识。”
“也只有跟你,我能这么说说话了。”
她知道,连在老太太跟前侍奉,他也必须装。二房、三房那边跟得很紧。
“因为我同你们没有利益纷争啊,”缓缓说着,她感叹了一句,“不过,你果然大了……”
石诵羲低头,没有接话,再抬起头时,已经换了另一个话题。
“王先生最近如何了?你见过他吗?如果有空,我们去拜访一下呗。”
……
结果,他们还没来得及去拜访,就发生了一件事。
山庄一个下人进城置办东西,回来就忽然上吐下泻,大泄特泄,泄到第二天下午,实在撑不住了,就找了无双。
“居士,你懂得艾灸,能不能给他烧几条?看能不能止住泻痢。”
无双进屋一看,吓了一跳。只见那人,眼睛陷进去了,耳朵也聋了,四肢也冷了,还出着虚汗,嗓子已经哑了。
她天旋地转,倒退两三步,扶住门框,不停地发抖。
周围的人都懵了:“居士,怎么了?”
无双命令自己镇定下来,只是声音怎么也控制不住,依然发颤:“这不是泻痢……你们为何不早说!艾灸不能管事了,你们赶紧派人,下山去请王孟英大夫来!”
于是大家找了看门的阿福,让他去跑腿。阿福还磨磨蹭蹭,说先回去换件衣服。
无双着急道:“别磨蹭了!这病能夺命顷刻间。这,这跟上海的人瘟是同一个病啊。”
其他人还不信。结果阿福还没走多久,患者忽然就两腿一蹬,没了呼吸。
大家这才慌张起来。
果然没多久,钱塘城里也开始流传人瘟。在短短一个月内,钱塘就死了上万人。据说,连附近的婺州、苏州、扬州、镇江都蔓延了。而且随着长江,这个瘟病正深入腹地。
一时间,风景如画的江南变成了人间地狱,人人自危,闭户不出。
紫竹山庄也是上下一片恐慌。石北涯下令封山,不准钱塘城里的人进来,家里人也不准出去,恐沾染了病气。幸而家里屯的粮食可以支撑两个月。两个月后怎么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公元一八三七年,霍乱传入中国江南地区,死亡无数。
在王孟英留下的医案里,他把这个烈性传染病称作“霍乱转筋”。
霍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在霍乱大爆发的地区甚至曾经造成过整个村庄的毁灭。霍乱最恐怖的特点,在于从发作到死亡,时间间隔非常短。有的患者甚至都不给医生留下治疗的时间,就直接死了。
现代医学采用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方法,已经把死亡率降得很低。但是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
王孟英为什么会管这个病叫“霍乱转筋”呢?
原来,“霍乱”这个词在中国古已有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里边都有这个词,但是它指的可不是这个烈性传染病,人家指的是上吐下泻,只要上吐下泻都可以划到这个病里边,具体到现在我们可以相对应地来说,急性胃肠炎啊,细菌性食物中毒啊,古代都叫霍乱——取挥霍缭乱之意。
到了晚清的时候,这个烈性传染病才传入中国大陆。清朝人不认识啊,说这个病上吐下泻,跟古代“霍乱” 的概念符合,于是把霍乱这个称呼就直接扣到烈性传染病的头上了,所以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今天。
今天,我们都已经忘了霍乱这个词在古代的原意,那可是指吃坏了东西上吐下泻。大家以后看古籍,可不能是一看到古代写霍乱,就认为是那烈性传染病霍乱——不是!这是两回事!现在我们中医管这烈性传染病的霍乱叫真霍乱。
王孟英处在这场风暴中心时,就发现这里面有不同。他想,这次出现的瘟病跟古代上吐下泻有点不同,为什么呢?这次的患者普遍都抽筋,所以他给起个名字叫“霍乱转筋”。下文为了方便起见,都直接把这病叫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