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张养之和周光远俩病人 ...


  •   王孟英见张养之不相信自己,并不生气。他想了想,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字,文辞“辩论滔滔”,把他的病理来龙去脉列出来。

      “你为什么一个内热的病,却会冷成这样呢?是因为热邪阻碍了你身体气血的运行,气血供应不到体表来了,所以你体表会感觉到凉,这是一个假象啊!”王孟英一面解释,一面擦汗——张养之的房间太热了。
      这个术语,在中医里边叫“真热假寒”,很容易诊断错误。

      张养之是个读书人,他拿起病历一看,写的真合理,有理有据的。于是他就咬咬牙,“好,我听你的!”

      虽然看似坚定,但王孟英看出了他心里还是不相信自己的。他苦口婆心安慰:“我不被这个疾病外表的假象所迷惑,而直断这是实热内蕴,并不是自己在那里凭空想象的,而是你的脉象已经显露真相了。你不要担心,只需要服药静养而已。”

      王孟英精心开好药方,交给红莲。
      张养之按照王孟英的吩咐喝了药,喝了三副。但这三副药喝下去就出了问题了。

      出了什么问题?
      张养之的病情是纹丝不动!!

      这下张养之家就乱了。他的亲戚朋友来了很多,都看着呢。大家都说张养之冷成这样了,那个大夫还用寒凉的药给他泻热,这不胡闹吗?您看,三副药没见效吧!
      大家就七嘴八舌开始议论,当时文献记载是“众楚交咻,举家惶惑”,家里都乱套了。
      有一个姓于的亲戚在亲属中开始扬言:“养之之命,必送于孟英之手矣!”就是张养之这条小命,一定得让王孟英给治死了。

      张养之一听,心里就兵荒马乱了,因为亲戚朋友都这么说。人是具有盲目从众的属性的,更何况一个病重的书生!
      最后他就听从亲戚朋友们的安排,另外请两位医生陈某和俞某来给他看病,

      这两位医生来了之后,一看,哟,冷成这样,甭问了,这是阳虚,前边温补的药不够!我们再给你加重剂量!于是就开了温补的药。

      红莲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无双。无双急坏了,冲过去就告诉了王孟英。
      大家想想,搁一般大夫怎么办?噢,我是你的同窗好友,尽心尽力地给你开方子,想方设法治你的病,结果你却依旧不信任我,背着我找别的医生。一片真心,被朋友背叛,不说伤心欲绝,但至少也感觉膈应吧。算了,你治坏了别来找我,我不管了!

      但是,王孟英这个人,一心赴救,他想的只有治病救人。所以他的痴劲上来,二话不说,披上衣服直奔张养之家。进了张养之家以后,他连正眼都没看在大厅里坐着的那两位医生,直奔卧室来到张养之的床前。

      张养之这时候正在床上躺着,一看王孟英来了,很不好意思。但是还没等张养之开口,王孟英表情严肃,铿锵有力地说:“养之!如果我们不曾相识,如果你没找过我,我没听说过你有病这事,我可以不管!如果兄弟你是一个有钱人,你有的是钱,那么任你请多少位医生,我不敢阻拦你!可是现在你是一介贫士,兄弟你是一个穷书生啊,你哪里有钱请那么多医生啊?而且,如果你请的医生来了就能洞悉病情,投药必效,我也不管,我还要极力赞成这件事。可是现在这些医生我太了解了,他们来了一看你冷成这样一定用温补的药,是不是?”

      王孟英质问着,顺手打床头把那个方子抄起来,一看,“果然那!你看到了吧,全是温补的药,这个方子你服下去可就危险了。养之,现在我求你,速速将那两人辞去,我们把这点诊金省下来,我们用这点钱去买药,这是你救命的钱你知道吗!”这番话掷地有声。①

      声音中的金石之音,把趴在床上的张养之震傻了。没见过这种医生,跟他这么推心置腹地讲话。他瞪眼看着王孟英。

      王孟英接着说:“如果你真要是虚寒的症状,我这寒凉的药下去,你早该不行了,你早就受不了了!为什么现在这个病没变化呢,因为正邪此刻正相持在这儿,今天我再给你加大药力,使得热毒下行,那么你周身的气机自然就流动开了!这天平就该倾斜了!现在我们再坚持一下,行不行?”

      张养之实在是没话说了,对待这种推心置腹的医生,他彻底感动了。于是就按照王孟英的说法,把那两位医生辞掉。王孟英在药里又重用芒硝、大黄、犀角这些药性猛烈的寒药,煎药服下。张家的亲人们被吓得面无人色。

      结果两天后,张养之解下了漆黑色的大便,“秽恶之气,达于户外”,同时身体怕冷的状态开始慢慢缓解,十副药以后呢,他大便的颜色就正常了。

      在王孟英的医案里,他把大便颜色正常,做为一个人恢复的标志,这说明患者的消化系统,中医说是脾胃,开始恢复正常了。
      然后再接着治疗了一百天,张养之就彻底恢复了健康,一扫十几年来的萎靡不振,神清气爽。悄悄说一句,他的阳痿随之也好了。

      后来,王孟英的朋友们在给王孟英整理医书的时候,张养之就把这个医案拿了出来。别轻视这个小小的举动,这是需要决心的。天下有几个雄性,肯告诉别人自己性能力有缺陷?这可是写进书里头,流传后世的。从中可知他对王孟英感恩戴德、敬若神明。他在医案后边附了唏嘘感慨的一句话:“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
      他说,王孟英的技术水平,你们大家或许能学到。但是,王孟英对待患者的这种热情,这份真心,却是真难学啊! ②

      *

      给张养之治疗完不久,就到了中秋节。在人们尽情享受秋叶静美、粮食丰收、家庭团圆的喜悦同时,别忘了,秋季是疟疾发作的高峰期。
      这天王孟英正在家里面,突然有人敲门求诊。

      王孟英走出来一看,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停在门口。只见仆人从车上扶下来一个男人,虚弱不堪,瘦得是皮包骨头,显然这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患者。

      王孟英看了一眼,觉得有点奇怪,这患者很面熟,好像似曾相识啊。
      等他仔细一端详,不禁大吃一惊,这是谁啊,来的人竟然是王孟英的义兄,那位曾经被王孟英用一块干姜救活的周光远!

      前头提过,周光远是一个白白胖胖、很有气派的大官。怎么瘦得这么恐怖了?王孟英赶紧把老大哥让进了屋,不及寒暄就着急地问:“周大哥,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周光远顿足长叹:“唉,一言难尽啊!”

      原来,周光远在婺州感染了疟疾。前文说过,这个病天天发冷发热,非常痛苦,周光远在婺州被折磨的死去活来。
      他请了医生,那医生先来一看,说这是一个外感病啊,要用发散的办法把外邪给发散出去,于是就开了发散的药物,结果没治好。又请了一个大夫,一看,发散的药没见效,咱们改滋补吧,于是又给周光远滋补,结果也没见效,每天依旧忽冷忽热,甭提多难受了。
      这个时候再看周光远,熬了一个月了,消瘦得非常厉害,然后一会儿哆嗦,一会儿流汗,简直都没法形容了。

      周光远忍无可忍,跟家人说:“现在我哪个医生都不相信了,我只相信一个人,我得去找他!我要去钱塘找王孟英去!”
      于是,他就买了船票从婺州来到钱塘。

      果然,王孟英看到义兄病重若此,二话没说,立即给周光远诊脉。
      诊完后,他说:“大哥,你这是一个足太阴的湿疟,就是体内湿气太重了,我用药把你的湿气给去掉就行。你不用担心,很快好的。”

      他开了一个叫“不换金正气散”的方子,这个方子是宋朝一个方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这个方书里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方子,我们非常熟悉,就是藿香正气散,家居常备的良药啊。这两个方子是姊妹方。

      王孟英把这方子抓来,亲自到厨房熬药,又端来给他喝下去。
      大家看看怎么样——只一副,周光远就觉得寒热的症状开始轻了。

      周光远都不相信,我了个去,怎么能这么快呢?!我在婺州被折磨了一个多月,人不人鬼不鬼的,到这里难道一副药就能见效?凑巧吧。

      等到第二副再喝下去以后,周光远就相信了——就是这个药起的作用。因为这个时候这个疟疾就不怎么发作了,等到第三副喝下去,周光远的病基本就好了,然后王孟英又开了一点善后的药,这病就痊愈了。③
      周光远高兴死了,这张船票钱花得简直太值了。他感慨万千——该称赞王孟英太高妙呢,还是该痛骂婺州那些大夫医术烂到令人发指?

      *

      *

      注①、②:张养之医案整理自《大国医王孟英》第一集《半痴山人》。

      张养之说的话全文:
      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我之病,奇病也,孟英虽具明眼,而无此种热情,势必筑室道旁,乱尝药饵,不能有今日矣。况不但有今日,而十余年深藏久伏之病,一旦扫除,自觉精神胜昔,可为后日之根基,再生之德,不亦大哉。

      注③:周光远医案整理自《大国医王孟英》第二集《正气驱邪》。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张养之和周光远俩病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