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秦的二三事 ...

  •   当前节点两千四百二十年前。

      燕小七从假道宇宙走出,经七级位面,过大千世界,路过星界荧惑,走到了此时的蓝星。

      此时的燕小七,虽然是二基因圆满的二基因八阶,但是有十一阶燕小七法则现象遮掩,不抵达十一阶,不是居于当面,是不可能看到燕小七分毫的。

      宇宙开辟之初,是一个奇点,只有奇点破碎之后,炸开形成星宇,才是宇宙。对宇宙而言,燕小七被十一阶道法、法则现象遮掩,就仿佛是独立于另一个宇宙中,不被当前的平行宇宙任何存在观测到。

      “秦孝公将在一天后继位。”此前燕小七的残余意志,传递给了此时的男*燕小七一些蓝星的基本情况。

      燕小七的残余意志,是燕小七远走星域时留下的意志,仿佛天道,智能程度不高,且在不断消耗蒸发。

      此时的燕小七,并未扭曲法则现象,走入高维时空。

      现在的燕小七,在平行宇宙内,是顺应平行宇宙的法则,又有假道宇宙十一阶燕小七的法则现象遮掩,才无法被低层次的观测到。如果在此时扭曲法则现象,就会被平行宇宙记录,出现了被观测到的可能性。

      扭曲法则现象,就仿佛秋天的时候,树林内的树叶都黄了。一颗树被人逆反状态,强行变成了绿色的树叶。将会无比的醒目。

      燕小七目光注视,顺由空间现象、光线法则现象、引力法则现象、中微子法则现象等多种法则现象,顺势而为观测蓝星此时的情况。

      就仿佛是有着冥冥中的天意(燕小七)一样,此时的大九州之外的八个大州,已经因为各种变故,层出不穷的天灾人祸、岁月变迁等原因,变成了和正史中极为接近的星球外貌。

      至于小九州其中的五个也已经不在此时的战国六雄掌控之下,而是被划为了化外之地。

      “只剩四大部洲了吗?”燕小七看了看这最初的战国六雄(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后文公、韩昭侯、赵成侯)。

      “等明日开始,秦孝公继位,再无人知渠梁。”燕小七思索了一下,并没有现在去见渠梁的意思,而是顺由斥力法则,走向了月球。后数次转换行走的法则,站立在了月球上。

      这个过程,就仿佛是借助本来就有的各种场域真实的线一样,顺着立场行走,而不落立场变化。

      次日。

      “秦献公也是个有趣的人。”

      燕小七自己对自己说,可惜自打概念分离之后,此时行走于平行宇宙的燕小七,就只是一个单纯的二基因圆满的八阶了,距离九阶还差了两个基因。

      燕小七看着秦孝公平平淡淡的继承了秦王的位置,默默的注视着,直到不久后的某一天。

      秦国此时,虽然国君的力量一家独大,但是其他的错综复杂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秦孝公在在朝堂上说,“当今各国并立,王室衰微,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为东部六强。淮泗之间的小国常受欺凌,有亡国之危。楚、魏与秦接壤,魏筑长城于郑县沿洛河北上,楚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为西陲之国,人才鲜有来秦,诸侯视其为夷狄,中原盟会不邀秦参加。寡人继位后平西戎獂王反叛,又遭赵、韩两国侵扰,故颁《求贤令》广招英才来秦效力,助我大秦恢复穆公之霸业!”

      这其他的贵族、大臣能说什么呢?这话怎么接都不行,还不如暂且应下,至于之后做不做,做多少,就看秦孝公的态度和手段了。

      秦孝公《求贤令》感动了魏国的卫鞅,他就是日后的商鞅。

      此时,他是中庶子公孙鞅,又叫卫鞅,喜欢刑名法术,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府中任职。

      公叔痤病重时,推荐卫鞅为魏国相国,遭魏惠王冷遇。

      公叔痤劝卫鞅逃离魏国,卫鞅不信魏王会杀他,没有离开。

      此后不久,公孙鞅受到求贤令触动,来到秦国。

      卫鞅得到公孙痤赠送的盘缠和景监引荐,准备厚礼托景监引荐给秦孝公。

      见到孝公后,秦孝公对公孙鞅说的内容听的直打瞌睡。随后秦孝公骂景监,表示他推荐的卫鞅,就知道谈帝道、王道,不说一点实际的事情。

      卫鞅解释给景监说,他听说各国对儒家孟子礼遇有加,故以此试探孝公,看看秦孝公是否是真心诚意的。

      后来,景监再安排卫鞅见孝公,卫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并展现了改革强兵后争霸天下的蓝图,孝公大喜,两人促膝长谈至深夜。

      时间不断流逝,秦孝公虽然和卫鞅谈论的非常高兴,但是并未立刻重用卫鞅,而是又过了两年的时间。到了两年之后,卫鞅有点等不住了,准备离开。

      此时,秦孝公突召卫鞅,表示自己之前之所以不立刻重用,也是担心国内老臣保守,不服管教,而且此时秦仍一国两制,贵族的权利虽不如国君,但是也不远矣。秦孝公没有说的,大概就是另一方面,不知道卫鞅有几分靠谱程度。

      卫鞅大概理解了弯弯道道,于是劝秦孝公坚定信念,承诺肝脑涂地,九死无悔。

      秦孝公很高兴,拔剑劈开桌子,表示自己的信念就像这把剑,并且表示一定保下卫鞅脑袋。

      变法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妥善处理新旧关系。

      卫鞅作为六国入秦的谋士,在策划新法时,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深入分析了秦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充分了解了民众的需求和期望,提出了一个公信力的理论。

      卫鞅表示,变法很简单,只要有足够的人信我,自然就会推行我说的新法。

      但是关键是要建立公信力。

      在国都城南集市,有个官兵在城门旁边高声喊话,说如果有人能把长约三丈的木杆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

      无人敢上前,于是官兵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终于有个人半信半疑地扛起了木杆,一路跟着到了北门。

      官兵奉卫鞅的意思,立刻给他五十金。

      领到奖赏后,官人表示希望能够请他帮忙念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就是新法,官员每念一句,这个人就搞搞兴兴喊出去。

      新法内容涉及什伍连坐、军功奖励、本业保护、末利及贫者的处置、尊卑爵秩等级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围聚在宣令台旁,听完新法的内容后议论纷纷。

      有个不愿透漏姓名的路人,作诗“霸也由来厚豪杰,何笑英雄薄出生。君一挥刀断天下,再看西北两昆仑。”。然后在旁边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呲溜”一下钻入人群,消失不见。

      新法一年实施中,数千名秦国民众跑到国都抱怨新法不方便。

      此时,卫鞅同样急需一位足够分量的人用来杀鸡儆猴。

      某日,太子违反新法,成为了最合适的那只鸡。

      卫鞅表示,考虑到太子是储君,法不加身(参考人民大会堂的人大代表。)。

      于是处罚负责监督太子行为的公子虔和传授知识的公孙贾,而这两个人皆是贵族。

      卫鞅推行新法时连太子都敢罚,顿时吓到了这些“淳朴”的秦国民众。

      于是秦人依照新法执行,不敢再闹事。

      秦孝公支持卫鞅推行新法,成为坚强后盾,兵戈不加身。

      虽然此时卫鞅没死,也不会死,但是得罪了那么多人,一旦秦孝公死了,卫鞅的下场可想而知。

      时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

      次年楚宣王派黑至秦迎娶秦女,两国友谊建立。

      再两年,秦孝公与魏惠王杜平会盟,秦国外交政策改变。

      一年后,秦军元里战役中大胜,攻魏少梁。

      后两年,秦魏彤之战,秦军胜利,攻占固阳。

      商鞅变法让秦国看到了争霸希望,对外战斗中获胜,并趁机削弱了魏国,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

      商鞅攻占了魏国土地,并推行了新的法律,包括取消封地和井田制,实施县制,统一度量衡,实行新的赋税,颁布新的法令,禁止私人请托,禁止闲散游民。

      随后,建议迁都,被秦孝公采纳,开始了第二次商鞅变法。

      在新法律对弱势民众实施高压政策以及其对国家构成的普遍恐惧的环境下,秦国的国力得到显著增强。

      秦人的道德风貌日益展现出了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以及无盗贼隐患的稳定社会环境。

      秦人对于国家的战斗意志彰显出他们勇于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但对于私人的恩怨争端,他们却体现出畏惧和谨慎,从而维护了乡村和城镇的秩序稳定。

      这也是一切老秦人的源头。

      三年后,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了停战盟约。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和平局势。

      又过了五年,王致伯于秦,表示对秦国的祝贺。秦孝公派遣公子少官率领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会面,并朝见周显王,彰显了秦国在西部地区的霸主地位。

      再过一年,秦孝公派遣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前往周显王所在地朝见,这一举动再次突显了秦国在西部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和领导地位。

      很快又是两年,卫鞅向秦孝公提出建议:“秦国与魏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人有心病一样,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魏国位于岭厄以西,都城设在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却能独享山东之利。当有利时,它会向西侵犯秦国;当不利时,它会向东收割土地。如今,凭借君王的贤圣领导,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去年在齐国遭受大败,诸侯背叛它,这正是一个时机去讨伐魏国。如果魏国无法抵抗秦国,必定会向东迁徙。然后,秦国可以凭借河山之险,向东控制诸侯,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根本。”

      秦孝公听后当然非常高兴,于是就任命卫鞅为主帅出兵伐魏。

      然,卫鞅未曾预料到,这次的出兵远未能如他预想中的顺利。

      “魏军坚决抵御,连续数日叫阵,却坚守不出,我军远征劳师,粮食供应不足,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帐内的一位大将询问道。

      “不妨我们先退兵回到函谷关,再等待适当的时机。”有人尝试建议道。

      “荒谬!此次我主动请缨,浩浩荡荡地出动,怎能就这样无功而返?”卫鞅愤怒地反驳道。

      众将领不敢再多说什么。

      卫鞅在军帐内踱步,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后,他突然问道:“此次魏军的主帅是谁?”

      “是公子卬。”一位将士回应道。

      “太好了,我们有解决的办法了!”卫鞅喜悦溢于言表。

      不久后。

      “报,秦军呈送的书信已到。”

      “哦?推测其目的是和解,请立即呈上。”

      公子卬深知秦军今非昔比,而魏国刚刚遭受了马陵之战的重创,若魏军与秦军展开决战,并不一定确保胜利。

      因此,公子卬选择坚守不出,以期秦军自行退却。

      公子卬打开信件,审阅完毕后,向众将传达:“当初我与公子欢愉,如今却为两国将领,实在不忍相互攻击,我愿与公子会面,签订盟约,共饮欢乐,结束战争,以安定秦魏两国的百姓。”

      “秦魏两国势同水火,战乱不断,卫鞅如今效力秦国,恐怕会受到伤害,公子千万不可前去参加宴席!”

      “卫鞅昔日在魏国公叔痤的府内任职,我与他相识已久,公叔痤对他赞誉有加。城南立木的事情众人皆知,他应当不是无情无义的人。”

      公子卬同意这个看法,于是赴宴会面。

      盟约签订后,双方共饮。

      然,卫鞅埋伏了甲士,俘虏了公子卬,并攻击魏军,大获全胜。

      魏惠王深感恐惧,派遣使者将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

      不仅如此,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感慨道:“我悔恨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

      同年,齐国和赵国攻打魏国。

      秦国封赏卫鞅商於十五邑,号称商君。

      从此,卫鞅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

      时间不等人,又是两年过去了。

      秦惠文王在秦孝公去世后继承了王位。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继续保持了强大的势头。

      然而,有人向秦惠文王告发,称商鞅正在他的封地集结军队,可能意图谋反。

      秦惠文王对此表示怀疑,他记得他的父亲秦孝公对商鞅的厚爱和信任。

      然而,他的叔叔公子虔和公孙贾提醒他,商鞅过去背信弃义的行为,包括诱杀公子卬,都是小人的行径。

      他们还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如果他现在谋反,可能会引发秦国的混乱。

      秦惠文王内心矛盾,他明白商鞅对秦国的贡献,但同时也理解父亲的遗言和公子虔、公孙贾的顾虑。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最终下令逮捕商鞅进行审问。

      在这个过程中,秦惠文王内心对商鞅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感激商鞅为秦国所作的贡献,但同时也意识到商鞅的变法已经引起了不满。

      尽管他不想杀商鞅,但他也明白,为了维护秦国的稳定和统一,必须采取行动。

      实际上,现在的情况,秦孝公早已无比清楚,秦孝公死之前,告诉了秦惠文王,商鞅必须死,而且还要死在秦惠文王手里。商鞅变法决不能变,谁有异议,就让他和商鞅一起死。

      一次,赵良拜见商鞅,商鞅询问:“你觉得我治理秦国,和五羖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

      赵良回答:“一千个人的唯唯诺诺,不如一个勇士的直言不讳。请让我坦诚地说出心中的想法,而不要惩罚我,可以吗?”商鞅答道:“好的。”赵良说:“五羖大夫,他是荆国的一个普通人,穆公举用他,让他在牛口之下担任要职,又把他放在百姓之上,秦国没有人敢与他相比。他担任秦国宰相的六七年间,东征郑国,三次辅助晋君,一次挽救了荆国的危难。他担任宰相时,即使是劳苦也不坐轿,即使是炎热也不撑伞。在国中行走,不坐车乘,不握兵器。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男女老少都流下了眼泪,连小孩子都不再唱歌,舂米的人也不再唱和杵声。现在您的出现,是因为得到了受宠的宦官景监的支持;您从政时,欺压公族,伤害百姓。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了祝欢并且黥了公孙贾。《诗经》说:‘得到人心的人会兴旺,失去人心的人会崩溃。’这几条,都不是得人心的表现。您出行时,后面的车上载着盔甲,大力士做骖乘,持矛而持戟的人在旁边的车子上奔跑。这几样东西不具备,您就不会出行。《尚书》说:‘依靠德行的人会昌盛,依靠暴力的人会灭亡。’这几条,都不是依靠德行的表现。您的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险,但您还贪恋商於的财富,宠信秦国的政事,聚集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国要收回您的权力,难道还会困难吗?”

      数个月后,位于京城南部的集市上,尽管道路仍旧热闹非凡,人群如蚁。

      今日的热闹程度更胜往昔,街上的行人几乎已经将道路全部占据。

      不一会儿,一群手持兵器的士兵前来开路,才勉强从人群中撕出一条通道,几十辆囚车从这条通道缓缓驶过,每辆囚车上都载着妇孺老小。

      有人认出,其中一人就是商鞅。商鞅显然是认得这里的,这里就是当年他以一木千金取得百姓信任的地方,也是他事业成就的开始。

      此前商鞅担任秦国宰相时,用法严厉,曾经在渭水边屠杀囚犯,渭水都变成了红色。

      商鞅担任宰相十年,很多人都怨恨他。

      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继位,公子虔的手下告发商鞅打算谋反,于是派官吏抓捕他。

      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人不接纳他,又把他送回秦国。商鞅于是和他的同党到商於,发兵北上进攻郑国。秦国军队进攻商鞅,杀死了他,将他车裂示众,并且灭了他的全家。

      “如此作为商鞅的结局,倒也算是圆满了。因果循环,何由去说。”一个不愿透漏姓名的路人,从头看到尾,途中顺手捞了十几个人,停待时光、假死脱身、放逐于星界。

      此前,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强化秦国,然而,这些改革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公子虔等人以十条罪状指控商鞅,最终,商鞅被秦惠文王以车裂之刑处决,其家族也被灭门。

      然而,秦惠文王很快就让一些人找到了商鞅是被冤枉的证据,亲自给商鞅平反。

      张仪,魏国贵族的后代,学习了纵横术,成功地说服了六国归附秦国。他因此被封为秦国相国,并使用“连横”策略打破了“合纵”。

      司马错是司马迁的八世祖,他曾率军攻灭蜀国,为秦国获得了稳定的后方基地,为秦国的争霸事业奠定了基础。

      有一位秦国士兵曾俘获了韩国的太子,韩国因此要求秦国交出该士兵的人头。

      最终,秦王决定以武力对抗。这位士兵被秦王赞誉为国家的英雄,并在冯高无罪的情况下自愿赴韩国赔罪,展现出了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秦王宁愿失去一个国家,也不愿失去一位秦国的勇士。

      夜深,风寒。简陋的房屋里,男人□□着。女人边照顾男人,边唠叨,忧虑他在楚国的生活。男人虽身体疼痛,仍坚持要功名富贵,并向女人展示自己的舌头。女人微笑回应。男人说出豪言壮语,宣布自己的到来。他是先秦诸子百家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张仪。

      张仪毕业后,开始思考人生目标。当时天下已形成七个大国和一些小国,施行王道已行不通。张仪知道有个叫孟轲的人固守儒家思想,游说君王却失败。商鞅则以霸道思想成功说服秦孝公,成为张仪的榜样。

      张仪决定顺应当下的形势,辅佐某个国家称霸天下,实现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在魏国寻找机会,但失败后前往楚国,成为楚国令尹昭阳的门客。他希望在昭阳面前展示才华,正式进入政坛,让楚国重振雄风甚至统一天下。

      然而,一切的美梦都在今晚破碎了。今晚,令尹府举行盛大宴会,包括张仪在内的门客们都参加了。宴会中,有宾客提出要观赏楚王赐给昭阳的一方玉璧。玉璧被呈上来后,人们交口称赞,然后依次传观。但不幸的是,玉璧不见了!大家怀疑的目光都投向了张仪,理由包括他新来不久、很穷以及曾在宴会上出去上过厕所。昭阳暴怒之下,没有给张仪任何机会,便将他捆起来痛打一顿,然后扔出府外。

      这件事对张仪来说是一次奇耻大辱。在养伤期间,他考虑最多的是下一步去哪里。他排除了回魏国的可能性,但去齐国是否有用武之地,他感到迷茫和担忧。这时,一位朋友告诉他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在雕阴大破魏军的消息,这使他受到了深刻的触动。

      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得以脱胎换骨,实力逐渐增强。张仪离开楚国前往秦国,迈出了搅动天下风云的第一步。他熟悉了秦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和社会制度,发现秦国在农战为国本的策略下朝气蓬勃,前途不可限量。

      如果正确引导这个国家前进的方向,不让它走入歧途,未来的天下必将属于秦国。张仪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被拜为客卿,志在必得的他瞄准了最高执政位置,不久后就上书秦惠文王,矛头对准大良造公孙衍。

      秦惠文王嬴驷,即位后先杀商鞅,后重用有才之士,如公子华、樗里疾、司马错等。公孙衍在雕阴会战中大败魏军,成为秦惠文王眼中的商鞅,为秦国攻下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提拔人才,期望找到如公孙衍般能助他称霸天下的人才。

      张仪深入分析了秦魏战略格局,对公孙衍的西向行动提出质疑,并指出魏国才是秦国的真正威胁。经过秦惠文王的调查,发现公孙衍私通魏国,因此解除了他的职务并将他驱逐出秦国。公孙衍对此没有反感,只对张仪表示痛恨,并发誓要报复他。

      后来,秦惠文王向张仪请教如何使秦国成为霸主。张仪认为,秦国应该稳固并保持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并与魏国达成和解。一旦魏国倒向秦国,韩国也可能很快表示亲善。这样,秦、魏、韩三国可以结成军事同盟,形成“连横”。

      张仪胸有成竹,侃侃而谈,使秦惠文王的眼睛越来越亮。他立刻催促张仪继续。张仪被任命为大良造,与公子华一起攻打魏国,占领了蒲阳。魏国上下人心惶惶,这时传来秦国新任大良造张仪访问魏国的消息。魏国的国相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天下的中心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

      庄子与惠施是好朋友,他们常常进行辩论。庄子曾感叹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快乐,而惠施质疑他如何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巧妙地回应了惠施的质疑,但惠施成功抓住了庄子的漏洞,认为他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最后以濠水之上的对话结束了辩论,这场辩论似乎没有胜负。

      惠施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担任魏国国相后,成功策划了徐州相王,让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面,互相称王,结束了敌对状态,使魏国得到缓解并稳定了局势。

      张仪不愿与惠施进行辩论,他直接向魏惠王提出愿意归还攻占的蒲阳,并表示只要魏王同意修复两国关系,秦国将派出秦王的公子到魏国为人质。魏惠王同意后,两国签订了友好盟约,魏国宣布割让河西少梁地区和十五个县给秦国,秦国归还了蒲城和几个小城邑,军队退回黄河以西。

      张仪回到秦国后被任命为国相,成为百官之首。他帮助秦国占据了河西之地,使其成为前出中原的战略基地和桥头堡,大大改变了多年来不利的战略态势,进可攻退可守。魏国的势力则全面收缩,不再与秦国争夺河西。

      魏惠王一直感到极度困扰,因为他的国家持续呈现出衰落的态势。他曾尝试采取多种策略以提升魏国的实力,然而他的战略规划并未能成功实现。他倾向于轻视那些没有显赫背景的无名小卒,然而这些人却屡次战胜他的军队。他曾以高昂的代价聘请著名的学者惠施担任宰相,然而惠施也无力阻止魏国的持续衰落。

      魏惠王和韩国相互宣称成为王,并加强了彼此的关系,共同抵抗秦国的威胁。然而,张仪采用了打拉结合的策略来处理魏国,成功地夺取了魏国的陕地,但后来又将其归还给了魏国。这种策略让魏惠王体验到了被打击和畏惧的感觉,他开始向秦国展示友好姿态,并表达了臣服之意。

      紧接着的第二年,秦魏韩三国互相宣称成为王,结成了友好同盟。这次的三国相王宣告了张仪的连横政策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秦惠王因张仪之功成而欣喜,魏惠王则为公孙衍未能掌握政权而痛心。回归至魏国的公孙衍被任命为将军,开始关注张仪及秦国的动态。

      他洞察张仪的策略乃是联合魏国和韩国对抗齐国和楚国,于是与齐国的将军田朌携手,入侵赵国并占领若干城池,导致魏国和齐国关系紧密,有背离秦国而倾向齐国之势。

      张仪对此深表戒备,一方面在秦魏边界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亲自前往齐国和楚国,与两国执政者协商。他向楚国提供了一些好处,之后共同对齐国施压,迫使齐国承诺不与魏国联盟。公孙衍不甘失败,与惠施商议后四处游说,终于推动了五国相王的重大事件,包括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五国互相尊称王位。

      此举引起了秦、齐、楚三大强国的震撼。在五国的反应中,齐国拒绝承认中山国称王,并提议与其他国家联合进攻中山,然而未能得逞;楚国则直接出兵攻击五国盟主魏国,迫使魏国向秦国求援。

      最终,秦国出面调停,各国收到了魏国罢免惠施和公孙衍、秦国罢免张仪、魏国聘用张仪为丞相、楚国停止攻击魏国的消息,预示着天下局势即将再次发生剧变。

      张仪返回母国魏国,出任国相,凭借其才能获得显赫地位。一些旧相识和曾经拒绝他的官员在他面前献媚。张仪的成功让他感到满足,他曾发誓在成功前不返回魏国。他的目的是使魏国亲近秦国。尽管他取得成功,但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来自秦惠文王和秦国的国力。他与魏国权贵结交,但对魏惠王态度强硬。魏国的态度取决于魏惠王,他是一位自大且不愿被人摆布的君王。张仪尝试用财帛美女拉拢张仪,但并不感兴趣,也不被故国旧情所动,一直偏向秦国。

      魏惠王不愿成为秦国的附庸,准备联络齐楚对抗秦国。张仪发现了他的动作,告知秦国并提出解决方案。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城邑,魏惠王被迫保证不再摇摆,张仪也对此表示满意。魏国臣服后,秦魏韩连横威慑了齐楚,其他诸侯国也不敢妄动,秦国逐渐强大。

      魏惠王去世后,魏襄王继位。魏襄王在位初期,公孙衍活跃起来,魏襄王对秦态度从亲秦转为暧昧。为增加魏襄王对秦国的信心,张仪策划了一场远征,让秦军通过魏国攻齐,但秦国败给齐国,公孙衍对魏襄王的影响力增加,张仪在魏国的日子愈发艰难。半年后,公孙衍借楚王的书简向魏襄王提议罢免张仪,张仪只得辞职回秦。

      张仪回秦后立刻被任命为国相,积极准备应对国际危机。然而,公孙衍发起合纵,楚怀王认同他的主张,六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面对联军的逼近,秦惠文王召集大臣商议,张仪提出燕、齐、楚都不会出兵,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秦军要迎战联军。最终,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樗里疾统军二十万迎战联军,并安抚蛮夷,以防节外生枝。

      正如张仪预判,联军仅由魏、韩、赵三国实际参与作战。

      公孙衍推测,楚军的撤退乃是张仪一手策划,而燕、齐两国仅参与有限战争。

      在函谷关前,由于地势狭窄,不适合大规模会战,双方仅发生了若干小规模冲突。

      当秦军主力抵达时,其指挥灵活多变,胜多败少。

      在秦军得知国内义渠国叛乱后,樗里疾认识到这是公孙衍的计策,但也明白退兵同样有风险。

      公孙衍曾在魏国担任将军,与义渠王有过友好交往,并设计了两面夹击的计划。

      在秦军与合纵军在中原对峙时,秦国西部的义渠国背叛秦国,发起攻击,秦军因此不得不采取行动。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留守原地,拖住联军;另一路则快速行军,直插联军后方,攻占了魏国的修鱼城,稳定了局势。

      公孙衍组织联军包围秦军,双方展开激战。

      樗里疾抓住时机,集中优势兵力猛攻赵军,并乘胜追击攻击韩军。

      与此同时,公孙衍选择猛攻修鱼城,但被秦军内外夹击,最终大败而归。

      最终,秦军虽取得胜利,但也遭受重大损失,樗里疾迅速撤军回国应对义渠人的攻击。

      此次合纵伐秦虽以失败告终,但给秦国带来了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为日后苏秦和信陵君组织的合纵伐秦奠定了基础。

      在樗里疾回到关中后,义渠人在李帛击败了秦军。

      当秦军主力返回时,义渠人自知之明地撤退。

      数年后,秦军三路进攻义渠,将其打残,十几年后义渠被并吞。

      公孙衍在败给张仪后离开魏国前往韩国,被任命为国相。

      他再次策划合纵,但被秦国击败。

      他逃回魏国,但失去了魏襄王的信任,未能成为国相。

      田需陷害公孙衍并派刺客刺杀与他有仇的大臣,导致魏襄王赐公孙衍自尽,公孙衍的人生落幕。

      公孙衍渐衰,张仪无阻,魏国放弃合纵,转而亲秦,韩国紧随其后,秦国主导的连横组织再次建立。然而,张仪与秦惠文王在战略方向上产生分歧。

      张仪主张趁连横组织建立的时机,削弱齐楚,以图中原;而秦惠文王的目光投向了巴蜀。

      苴国求助秦国,秦惠文王欲经略巴蜀,获得司马错支持,张仪争不过,只能同意。

      一次,张仪与司马错借救苴国之机,进军巴蜀,灭巴、苴、蜀国,设巴郡、蜀郡、汉中郡,使秦国疆域扩展到巴蜀地区。

      然而,巴蜀地区交通不便,水利设施不完备,并未给秦国带来直接好处,直到几十年后巴蜀地区才得到开发,成为天府之国,秦国的粮仓。

      一年多后,张仪凯旋而归,但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在秦国注意力转向西南时,魏国又出现摇摆。

      秦惠文王用张仪的老办法,攻占魏国城邑,等魏国服软后再还给它,一打一拉之间,魏国就老实了。

      糟糕的是,秦国的潜在对手齐国和楚国结成了同盟,这是张仪最怕发生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张仪与秦惠文王商议多日,决定派张仪出使楚国。

      又两年后,张仪正式出使楚国,受到楚怀王高规格的接待。

      欢迎宴会上灯火辉煌,聚集了楚国所有的高层贵族。张仪身处其间,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令尹府的宴会。

      从昔日受辱的穷书生到今天的国王贵宾,人生的变化好像呼吸之间就完成了,怎不令人感慨!主座的楚怀王笑容可掬,表示已斥责昭阳并代为致歉。

      酒过三巡后,楚怀王问张仪有何赐教,张仪便提出秦楚结好、归还商於之地等建议。

      楚怀王心动不已,双方达成协议。然而此时越国进攻楚国,楚怀王在张仪的催促下同意退兵。

      不久后,楚齐两国因故决裂。此时张仪再次提出归还商於之地等建议,但条件是楚国必须退出与齐国的盟约。

      楚怀王权衡利弊后同意了条件。但当楚国得到六百里之地后却发现这只是张仪的欺诈之计。然而此时已晚,秦齐两国已经结盟,楚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楚怀王沉迷于得到商於之地的兴奋中,忽略了张仪可能给他下套。商於是秦楚边界,秦设武关,楚设方城,是秦南出的咽喉要道。

      秦愿让出六百里土地,使楚势力直达秦腹地,不再担心秦威胁。楚怀王误以为秦真心交好,能共同对付齐国,故同意与齐断交。

      此时楚能左右逢源,做出利于自身的调整,但与秦交好时也需防范张仪之诈。

      陈轸提醒楚怀王小心,建议等土地交割后再与齐断交,但楚怀王已出口答应张仪,令陈轸退下。

      在收到楚怀王给齐国的绝交信后,张仪迅速展开行动,积极结交靳尚。他了解到昭阳病情严重、楚怀王宠爱郑袖以及楚国已与齐国断交等情况。靳尚向张仪保证,将促使楚怀王亲近秦国并与齐国断交。

      几日后,张仪启程返回秦国,楚怀王派了一名将军随行,准备接收土地。然而,在即将抵达咸阳时,张仪意外受伤,随从迅速将他送回咸阳治疗,只剩下楚国的将军一人。

      这位楚将未料到的是,此后无人再理会他,他被告知需等待张仪病愈后再做决定。这使得楚将感到事情不妙,他派人向楚怀王报告情况。

      楚怀王怀疑秦国对楚国的诚意,于是派使者前往齐国,大骂齐闵王,折断符节,并狠狠地责打使者。然后,楚怀王等待接收土地的消息。

      然而,当楚怀王真的收到消息时,却发现张仪以六里封地而非六百里土地来敷衍楚国。至此,楚怀王才明白他们被欺骗了。

      楚怀王因被张仪欺骗而与齐国断交,并在暴怒之下决定进攻秦国。屈原力劝楚怀王冷静,但楚怀王不听,最终出兵报复秦国,却惨败而归,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是秦楚之间的第一次交战。之后,张仪再次被要求送到楚国,秦惠文王同意了这一请求,张仪于是前往楚国,并被囚禁。然而,张仪最终被救出,楚国为了平息人心,与张仪达成了和解。

      靳尚计划营救张仪并聚宝盆,他估计自己无法说服楚怀王,因此寻求宠妃郑袖的帮助。郑袖受到靳尚的诱导,向楚怀王求情,暗示杀掉张仪可能会引发秦王的愤怒,增加楚国的危机。最终,楚怀王被说服并赦免了张仪。

      第二天,楚怀王与张仪一起喝酒庆祝,张仪提议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为人质,以换取秦太子的土地。楚怀王同意了这一提议,并安排秦国太子前来楚国。然而,在张仪成功逃离鬼门关之后,楚怀王由于性格光明磊落,被张仪欺骗,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与秦国开战,导致失败并最终被秦国扣留。

      尽管面临这样的变故,张仪仍然说服楚怀王消除对秦的敌意,然后花费一年时间游说韩、魏、齐、赵、燕各国的君王,展示秦国的强大和亲秦的好处,成功说服各国与秦交好,完成了连横之策。

      然而,当他从燕国返回秦国的途中,得知秦惠文王病逝的消息,这一消息对他来说犹如打击和冷水泼下,因为秦惠文王对他的重用和信任是他能够发挥才能并拥有今天地位的原因。面对这样的变故,他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在秦惠文王过世后,秦武王继位,由于对张仪不重视,因此将国家事务交由著名将领樗里疾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六国开始疏远秦国,尤其是齐国,他们清楚张仪的最终目标针对的是齐国。齐闵王因此大为愤怒,表示要杀掉张仪。

      张仪认识到必须离开秦国,于是提出辞职,并建议秦武王让齐国攻打魏国,秦国则趁机攻打韩国。秦武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并派了三十辆兵车护送张仪到魏国。

      张仪第二次担任魏国丞相,他派亲信冯喜前往齐国,揭示了张仪的计谋,使得齐王放弃了对魏国的进攻计划。一年后,张仪在魏国去世。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6章 秦的二三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