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战神李靖(1) ...


  •   就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唐朝的南方军团也在为了能尽早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帝国合而为一而努力奋战着。在南方战场上,有一个人对唐军的最后获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在演义中被称为“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他在传说中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李靖虽然不是神仙,但亦不负最强的称号,即便是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李靖依然是最有资格得到最强战将称号的名将之一。

      李靖于公元571年出生在一个关陇贵族家庭之中,他的祖父李崇义是西魏的殷州刺史、永康公,父亲李诠是隋朝的赵郡郡守。李靖长相俊美,《旧唐书》说他“姿貌瑰伟”,《新唐书》说他“姿貌魁秀”。他从小就显露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少年老成、文武双全,不但精通书史,而且对于兵法更是有极深的造诣,用天才称呼他绝不为过。他那隋朝四大名将之一的舅舅韩擒虎便称赞他道:“现在能跟我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也只有这个人了。”在兵法中早早显露出天赋的李靖在仕途上却是以文官为起始的。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着以门阀贵族为主体的官僚体系,贵族子弟在长大成人之后可以依靠父祖的功劳、官位、爵禄可以进入仕途,这种制度在隋代被称为“门荫”。年仅十六岁的李靖便因为家族的“门荫”早早地坐上了长安县功曹的位置。长安是隋朝的首都,李靖就等于是首都首区的人事领导,从九品官员。这种工作要处理的事情纷繁复杂,有非常多的实际事务要处理,跟兵法更是完全不搭界,可是天才毕竟是天才,李靖如“锥处囊中,锋芒毕露”,很快便得到了朝廷大员们的褒奖。例如负责整个隋帝国人事的吏部尚书牛弘就对其大加赞赏,甚至隋朝四大名将之首、朝中大权臣左仆射杨素还拍着床对李靖说:“我这个位置迟早是你的。”这段轶事被后人附会写成了传奇故事《虬髯客传》,红拂女与李靖的爱情故事从此家喻户晓。要说杨素还真有识人的眼光,日后李靖还真坐到了与杨素相同的位置,在战绩上更是远远超出,甚至死后亦谥号“景武”,与杨素一模一样。如此巧合,恐怕当初说出此番话的杨素也未曾料到。

      自己的工作出色,又获得了那么多朝廷大员的赞誉,李靖的仕途起初的确一帆风顺,从从九品的长安县功曹开始,历任正七品的殿内直长(负责皇室宫廷的宴饮集会等招待工作与宫廷日常性事务)、从六品的驾部员外郎(负责交通牲畜等后勤的官员),官位一直稳步上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李靖应该一直作为京官稳步上升,最终进入朝廷的最高层,实现杨素的预言。可惜现实却跟李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使得李靖的前途一下子变得荆棘密布。就在李靖仕途得意的时候,他的长兄李药师却在对突厥的作战中遭遇了惨败,到此李靖受到了牵连,被贬出京城,发配到汲县当了一个小县令,此后又历任安阳和三原县的县令。虽然年年考绩都是最佳,但回到中枢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虽然对一般人来说,干个大县的父母官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可是对李靖这样精英中的精英,又有一定家庭背景的人来说,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潦倒至极了。因此唐人笔记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传闻:话说李靖在失意之时路过华山庙,听说那里的神仙很灵验,便特地赶到在神灵面前信誓旦旦地许愿,神情声色激动慷慨,连旁边的人都不禁为之动容。当转身离开庙门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大叫:“李仆射慢走。”李靖回头看时,并无人说话。这段传闻虽说杜撰成分比较大,但很是能说明李靖从人生的高峰跌入低谷时的郁闷心情。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李靖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典型。李靖当上马邑郡丞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四十六岁的中年人了。此时的隋帝国因为杨广的倒行逆施已经变得风雨飘摇,北方突厥实力空前强盛,号称控弦六十万,虎视中原,而隋朝却因四次征伐高丽均告失败导致国力大损,边境兵力捉襟见肘,而此时的马邑便正处于与突厥交锋的最前线。隋末郡丞权力很大,张须陀便是以郡丞的身份获封河南讨捕大使,带兵讨伐各路“盗贼”。李靖的角色等于一下子从一个文官变成了前敌指挥,半辈子的行政内政工作干下来,李靖还能如少时与韩擒虎论兵之时般挥洒方遒么?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隋唐年间讲究的是文武合一、允文允武,而不像后世那般重文轻武,因此即便是在落魄之时李靖也未放弃研究兵法,此时终于臻于大成。他在马邑干得顺风顺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号称是“以德安连,长城弛柝;运奇料敌,合境无尘。”在那个中原被突厥压迫、被各路盗贼袭扰的年月里,李靖能做得如此出色实在是不容易。

      李靖的超强能力很快受到了李渊的关注,当然,与其说是李渊关注还不如说是受李世民所关注,当时已经心生叛意的李渊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负责笼络各方豪杰的便是李世民,论慧眼识英雄,李世民实在要比他老子强太多,李靖在当时便是李世民重点拉拢的对象之一。可是这个时候李靖对隋朝并没有完全失望,依然对朝廷有着忠诚之心。上司心怀异志,此地迟早成是非之地,李靖明白马邑是待不下去了,因此找了个机会不辞而别,回到了长安家里。李靖出身贵族,在长安熟人不少,一见他突然回来了自然纷纷询问缘故。李靖也不隐瞒,就说:“李渊这老小子恐怕要造反,我怎么还能继续待在那里啊?”于是李渊要造反的消息不胫而走。李靖实在没有想到,这一说可给自己惹下了多大的祸。李渊成功攻下长安之后,自然有人出首告密,李靖在家被逮个正着。李靖的罪过非常大,他走漏的消息使得李渊的企图被官府提前知晓,结果导致李渊的第五个儿子李智云被杀,李建成、李元吉、李神通、柴绍等李氏家族成员也差点被包了饺子,当然消息的走漏并不一定完全是因为李靖,但是当时所能够抓到的现行就李靖一人,李渊对其恨之入骨,立马就要将李靖斩首示众。李靖当然也不甘坐以待毙,于是大喝一声:“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杀壮士乎!”可能上天也不愿意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人物就这样丧命,这一声正好被李世民听到,深知李靖能力的李世民于是拼命为李靖求情,希望李渊留下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这样才堪堪救了李靖一命。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李靖察觉李渊要谋反之后,想要告密,于是故意犯罪以便被押往江都,但是因盗贼蜂起,道路阻隔而滞留长安,结果就一直留到了长安被李渊所攻破。不过这一说法已被司马光彻底否定,因为当时马邑到江都是可以直通的,并不需要转道长安,而且当时的道路也并没有被阻断。此外要告密当乘快马而行,显然无需“自锁上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