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选修课的初稿 ...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一件被称为汉族大难的事情,叫做五胡乱华。在之后百余年里,中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最后渐渐走向和平的方式是民族融合。这次民族融合在书上的名称还要加上一个字,是为民族大融合。

      因为三国之后人口骤减,所以西晋成立之后便引了胡人进来,而后西晋又因为八王之乱政权崩溃,逃至南方,中国北方便从此陷入战乱。此后中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多数是涌入中原的各胡族建立的。
      这个时期各民族相残,原本做为中原主体的汉人因为内乱和外患,数量急剧减少,幸存的大约千余万汉人大部分都南迁到了江南一代。而五胡也因为战乱相互角逐,各民族相互压迫。
      这个时期诚然北方地区出现过很多有雄心壮志,能力出众的人,即便是这些人中很多占尽天时地利,武力优势,可是一句人心不和便让他们一次次与统一失之交臂。
      南方的兴衰和北上史在本文里忽略不谈。

      这个时候,有屠杀,有歧视,有争夺,各民族互相对立,争夺不断,直至后来,在无数生命化作枯骨的经验中,终于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更好的生存。——用汉学,吸取其中的先进经验,也用一部分汉人作为参谋……可是这远远不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仅仅是汉族。北魏时期著名的好皇帝拓跋焘还是怀着鲜卑一族之长的胸怀,认为跑在前面的汉族步兵并非他的子民。所以,这些北魏生活的汉人,又能算得上是北魏子民吗?
      直到再后来孝文帝改革,全员习汉文,易习俗,着汉服,再到经济,政治,迁都,改姓,等等,将汉人的习惯加给胡人,才算是顺应用政策推动了历史大潮流的进程。
      后来北魏腐败分裂,胡化风气在此出现,又把胡人的习惯加注给汉人。但是这并非后退,而是融合,和汉人习惯加给胡人相反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让这段历史变得丰富迤逦,思想的交融也让这个时期分外灿烂,权力的斗争使得这个时期人才辈出。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从西晋引入胡人开始就注定好的历史结局。它像流水由高往低,奔泄而下的自然而然,像春夏秋冬一样是种规律,像生老病死一样无法逆转。
      有多少人在这历史的只言片语间听到了一曲广陵散,悠扬间竹林里有人谈笑风生把酒言欢。又有多少人在历史的只言片语里看到了金戈铁马,厮杀的血泪尽在庙堂之上几人谋划之下……听到各方势力的争权夺地,听到政客谋士的几句话改变天下,听到美人的妩媚与沉吟,听到高洁雅士的逃避与无奈,还有,黎民苍生的哭啼声。
      浪漫与潇洒,权力与战争,欲望与高洁,屠杀与融合,那个时代的美好与残酷都那么鲜明。

      似乎有一句话,是说要得到多大的成效,就必然会失去多少。民族大融合作为一场必然的历史进程显然失去了太多。
      战争后扬州的白骨绵延了千里,鲜血染红了土地。月色照亮着这片土地,就像它曾经这样照亮强汉,就像它未来也这样照亮盛唐,只是这个时候,没有人声,也许也没有鬼哭,只是,流水潺潺。

      没有民族隔阂就没有民族相残,相互尊重就能求同存异。只能希望民族隔阂不会进化成民族仇恨。即便历史是一条一往无前的河,也无法洗干净屠杀者的罪恶。
      原每个人都能拥有开放平和又包容的心,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没有什么鼓吹汉文化同化能力强的说法,也没有因此而生的超额自负。做一个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又包容开放的中国人,而非狭隘盲目的民族主义者。
      在我看来,五胡乱华的结局,是胡人适应了环境而妥协顺应,汉人也适应了环境选择了包容,是相互学习,相互包容。不是汉人同化,而是发生在这片中原大地上本土民族和外来民族在无数血泪教训下双向选择而进行的民族大融合。

  •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有一些错误,不要认真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