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5、零柒伍 ...

  •   还是上回那十一个学员的政界大佬家长。人一到齐,大家一看,全是老熟人,也就明白了我喊他们来所为何事,一个个的,神色都有些微微妙,全都眼巴巴瞅着我,等着我发难。

      他们都这么热情了,我也不能没有表示呀。我便笑的宽和而欣慰,用很愉悦的语气说:“不愧是我朝肱骨之臣的孩子,朕很是欣慰,大殷后继有人呐。诸位爱卿教子有方,实乃天下父母之表率!”

      我这么兜头猛夸,很成功的把几个臣子晃晕了,大家交换了几个眼神,还是文歉先站出来:“陛下,此次召请我等是为何事?”

      “当然是好事!”我言之凿凿。

      我的话让他们有点摸不着头脑,我特意等了一小会才再度开口,跨度还挺大:“文爱卿,朕有个计划,今年怕是来不及了,不过也可以着手准备了。”

      “敢问陛下,是何计划?”文歉很有眼色的接话。

      “文爱卿,你觉得,科举制度如何?”我把问题又踢了过去。

      “科举自然是好,即可选贤任能,又能激励民众向学启智,便是找遍整个大殷,都再找寻不到可与之比肩的制度了。”文歉本人就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自然大加赞誉。

      “这些你倒是没有说错,那,爱卿可能点出科举的缺陷之处?”

      “缺陷?”文歉一怔,到还是认真思考了起来,半晌他抬头,“说是缺陷,到不若说是臣的亲身经历,臣年轻时參加科举,城中处处人满为患,外乡人就连落脚之处也难寻到,开考之日臣更是从清晨等到入夜,才等到臣入场考试,其中不便,即是如今也历历在目,这大概也是诸多大人的切身体会吧。”

      文歉说完倒是一副怀念的样子,他身后一些也经历过科举的大臣也是颇有感慨,见状我乘热打铁,将自己的决定公布出来:“爱卿的话说到了朕的心坎里,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几载,所图不过一朝金榜题名,然三年一度的科举对于地处偏远,或是对自己的学识水平没有清晰认识的学子,几乎等同竹篮打水。”

      “科举考试年年爆满,而真正被录取的,却不足千分之一,但为了这几个中第学子,却要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去审核选拔,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朕也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思来想去,还是因为如今的科举考试,规则太过粗糙,虽分科选拔人才,但却接受一切报名学子参与考试,庞大的考生数量骤然降临京师,这对考生而言是磨砺,对京城百姓和朝廷来说,不也是一场考验吗?”

      “因此,朕决定,将科举分为三级,学子应在家乡通过第一轮考试,待取得名次,才能上京,参与朝廷举行的第二试,最后一轮,将由朕主考,届时再分前三甲,定最终名次。”

      我停顿片刻,给大臣们缓冲的时间,随后我问:“爱卿以为,此法可行否?”

      文歉一个激灵,目光变得炯炯有神了起来:“陛下圣明!此法大有可为!陛下可是计划在明年科举之时实行此法?”

      “不错,朕却有此意。”

      “陛下将此重任交予臣吧,臣定当尽心竭力!”文歉激动的说。

      这时候一直在当布景板的众大臣也激动了:“陛下,中书令大人职责重大,定是无暇分心其他,若将科举改革一事交予中书令大人,岂不劳累了大人,还是交由我等吧!”说话的是尚书令吴英勉,意思就是把事情交给尚书省去干。

      我也正有此意呀,老家的历史,科举考试除了唐代一般都是交给礼部去办,我也懒得改动,于是说:“此事朕已有决议,但还未到实行之时,科举改革困难重重,重中之重是如何衡量各级考生的水平,既然是分级科考,那底线既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要让学子有向上攀登的热情,又不会被过高的标准灭了士气。”

      “那陛下的意思是?”文歉若有所悟。

      我笑了笑:“这就要看你们的儿子了,朕分给他们分配了任务,要他们以国子监为学生为样,确定各科各年龄段学子的学力水平,一来,你们的儿子也熟悉国子监,二来都是同龄人,更容易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若是办成此事,便是帮了朕,帮了大殷学子一个大忙。所以朕才会说,这是好事。”

      诸位大臣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从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我大概看出,他们对我的安排没有不满,甚至还觉得不错。这个关算是过去了,我也偷偷送了口气。

      这时候尚书令吴英勉突然发问:“陛下,您只会参考京城学子的能力去确定标准吗?这是否对其他地区的学子来说,极为不公平?”

      “吴大人此言差矣,京城学子代表这大殷学子的最高水平,而能通过科举的更应该是优中选优,如何能随意降低标准?”文歉出言反驳。

      “文大人此话难免有失偏颇,京中学子能得名师教导,有官塾可上,甚至可以较为轻易的进入国子监,但京城之外的地区,有的甚至一整个府都不见得有几所官塾,那里的学子穷极一生都不可能读到京城学子十年里能学的书,若是单以京城学子为标准那边远地区的学子可有出头之日?”

      “吴大人!若是学生没有足够的学识,又如何能入选官场,如何能担负重任,若是单因为怜悯而降低录取标准,那是对选拔人才这一目的的颠覆!这点我绝不赞同!”

      “这不是降低标准的问题,这是愿不愿意授予平等将机会的问题,偏远地区不乏聪慧好学,品行优良的学生,他们的才华不该因为只是没有办法多学点知识这样的理由,而被埋没!”吴英勉争的面红耳赤,身板挺直肌肉|紧绷,感觉下一秒就要打人了似得。

      单文歉也不是吃素的,他摆出一副无奈的表情:“吴大人,我知你祖籍云川郡,一路行来很是不易,也定是为家乡着想,但您更要为朝廷着想,若是为了这些不能确定价值的学子,而放弃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轮的优秀人才,这是朝廷的损失啊!”

      “你这是污蔑!朝廷是整个大殷的朝廷,再偏远的地区也是大殷的领土,没有朝廷对偏远地区弃之不顾才是有利朝廷的说法!”吴英勉呵斥道。

      眼看两个人就要闹的不可开交了,几个旁观的大臣忙上前把人拉开。

      “有话好好说,皇上还在呢!”人高马大的辅国大将军吴晁汉往两人中间一站就是一堵肉墙,两个吵出火气的人就被顺利隔开了,也冷静下来了。

      “陛下,臣以为因严立标准选拔优秀人才!”文歉行礼。

      “陛下,臣以为当将偏远地区学子纳入考虑范围,一视同仁!”吴英勉跟着行礼。

      我瞅了瞅俩人,露出了一个笑容:“两位爱卿未免太过激动,朕还有话没有说完呀。”

      “朕计划的改革,自然不止如此。文歉说的不错,选拔官员势必不能降低标准,”我看看吴英勉,眼见着就不太高兴了,我的笑容更大,“但是,让外地学子求学无门,也不是朕想看到的。”

      这个大喘气让两人有些手抖,不过我也不打算再折磨他们的小心脏了,我轻巧的换了个坐姿道:“所以,朕为何不能扶持偏远地区的学子,让他们有学可上呢?”

      这个思路他们都没来得及想到,我这么一提,他们倒是豁然开朗了。吴英勉目光灼灼:“陛下的意思是,先将选拔的标准拟定,再根据标准,在大殷各地培育英才,最后再凭借科举,择优录取?”

      “聪明。”我对着吴英勉的方向点了点手指。

      “陛下圣明!”吴英勉砰的一声就跪下了,激动到热泪盈眶。

      这有些超乎我的预料,我也不坐着了,起身去扶起吴英勉,然后就对上了他有些泛红的眼眶,这就让我很无措了,吴英勉又不是水灵灵的小姑娘,这样哭我还挺出戏的。

      “吴大人这是做什么,快擦擦眼睛。”

      吴英勉抬手拿袖子这么一抹:“让陛下见笑了,臣只是回想起了过去,臣生在云川郡杏沟镇,那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臣是整个杏沟镇举镇之力供出来的读书人,整个云川郡当年进京的不过五人,如今做了这么多年官,却不能回报乡里,而如今……”吴英勉有些哽咽,“臣这是,激动!”

      吴英勉说的动情,我也听着心酸,大殷人口普查有数据记录,云川郡虽不富裕但也并非人口稀疏之地,起码也有十几万户人口,但这十几万户人口,只供出五个能进京的读书人,再比较一下京城,一所国子监近一千人,各个能参加科举,这差距简直触目惊心。

      这么一想,我也心酸了,于是做下保证:“吴大人心系故土,实乃大善,朕既敢做这科举变革,就定要做好,到那时,海内皆学子,人人诵诗书,人才济济的盛况定然实现!”

      我这宏愿镇住了他们所有人,之后就是高呼万岁圣明,却喊的我理智回归,自己都被自己的话吓了一跳。这可是在主打愚民政策的古代喂,我莫不是带头造反了?

  •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有些晚了,我一直在刷微博抄袭话题,被气的不轻,哎,难过。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